61 實施第一次穿流心臟血管攝影(First-pass radionuclide cardioangiography)以計算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使用何種準直儀? (A)Fan beam (B)Pin-hole (C)High sensitivity parallel hole (D)High resolution parallel hole

所謂的首次穿流檢查,就是利用小體積高劑量的放射藥劑,經由頸靜脈快速的注入,然後記錄觀察這一小體積藥物自頸靜脈回流至右心房,右心室,肺臟,左心房,左心室然後進入體循環的過程,因為所注射藥物的體積很小,加上影像收集的間距很短(32 frame/sec),因此上述每一部位的影像都能很清楚的區隔開來,然後藉著ROI的圈選,就能夠來計算出左右心室的射出分率,不過因為照相時所取的角度為RAO 30度,因此最適合用於評估右心室的功能。由於是只收集首次穿流的資料,因此必須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收集到足夠大量的資料,所以在硬體以及軟體的設定上都非常的特殊,首先在硬體方面,這項檢查必須使用(C)High sensitivity parallel hole的collimator(詳見92年第1次高考第76題),這種準直儀內部的孔洞很大,可以讓很高比例的γ射線穿透過去,不過也因為如此,它的影像解析度相當的差,因此在軟體的設定上,所使用的影像矩陣也相對的只能使用[32*32],以兼顧高count數以及較低的解析度。一般來說,如果只是要做首次穿流的檢查,多半是單純用Tc-99m 20 mCi左右即可,但是因為想要同時也知道左心室的功能,所以我們的做法是讓受檢者先注射Sn2+,15~20分鐘後再自頸靜脈注入Tc-99m,這樣既可以完成first pass的檢查,又可以藉著標幟紅血球的技術,再繼續配合心電圖進行左心室射出分率的檢查,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必須將準直儀換成平行孔一般用或是高解析的準直儀,照相的角度也改成LAO 45度,當然別忘了接上心電圖。另外在作首次穿流的時候,因為心臟的位置並不好對準,如果對歪了那麼整個檢查就泡湯了,所以我們都會使用一些小技巧來瞄準心臟,方法是在正式注射之前先注射一劑量約為0.1 mCi的Tc-99m,這樣在心臟的部位就會有相當微弱的影像出現,因為所用的劑量極微,不會影響檢查的結果,但對於心臟的定位卻有極佳的幫助。


62 F-18 FDG注射後那一個器官的輻射劑量最高? (A)膀胱壁 (B)腦 (C)肝臟 (D)心臟

這題可以參考92年第2次檢覈考第31題,其中以(A)膀胱壁1.90E-01 mGy/MBq最高,其餘的分別是(B)腦1.90E-02 mGy/MBq(C)肝臟1.60E-02 mGy/MBq(D)心臟6.00E-02 mGy/MBq,輻射劑量會最高是因為未吸收F-18 FDG的排泄途徑主要是經由泌尿系統排出,因此暫時儲存尿液的膀胱壁就理所當然的接受到最高的輻射劑量了。


63 自然背景輻射的劑量約為每年2.4 mSv,你覺得一次F-18 FDG正子掃描的劑量為何? (A)0.1 mSv (B)10 mSv (C)0.1 Sv (D)1 Sv

就一般的平均數值來說,作一次PET scan所接受的劑量約為(B)10 mSv,當然這是在沒有另外以CT作穿透式掃描的情況下,如果以目前的PETCT來講的話劑量會更高,以80 mA,140 KeV的條件下,加上PET的劑量就會有20幾mSv,如果是比較胖或是確定有腫瘤必須獲得更清楚的影像時,就會使用到200 mA,這樣的劑量就更高了。


64 下列有關FDG與Glucose的差異,何者為非? (A)他們皆可以被葡萄糖轉運體(Glucose transporter)運送進入細胞 (B)他們皆可以在細胞中被磷酸化代謝為Glucose-6-phosphate(C)他們皆可以被進一步代謝為二氧化碳及水 (D)他們皆可以被葡萄糖轉運體(Glucose transporter)運送出去細胞

這題和93年第1次高考第22題一模一樣,當時所寫的內容為:『(A)和(D)有提到一個名詞-->葡萄糖轉運體(Glucose transporter),基本上葡萄糖在體內的運輸方式是透過一種所謂促進擴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或是媒介擴散(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的方式進出細胞,也就是說,每一個葡萄糖分子必須先和一個攜帶蛋白結合,然後攜帶蛋白的結構發生變化,使得通道向另一個方向開啟,葡萄糖才得以進出細胞,這個機制會受到胰島素(inisulin)的影響,胰島素能促進此擴散速率高達10~20倍,因此這是胰島素控制人體葡萄糖代謝利用率的主要機轉。另外呢FDG的結構上和Glucose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在第2個氧原子被置換成F-18,如此便可以欺騙細胞將其運輸至細胞內,然而由於兩者的結構上畢竟還是不同,因此在葡萄糖分解產生能量的過程中,葡萄糖可以藉著酵素hexokinase分解,最後產生能量以及二氧化碳和水,但是FDG騙不過酵素,因此只能進行到FDG-6p的步驟就停下來了,中間詳細的代謝過程我不多提,因為相當複雜而且以文字模式不容易表達,總之,FDG不能如同葡萄糖般進行完全的分解,這也是當初設計的目的之一,這樣當腫瘤細胞攝取了FDG後,因為只能進入而無法排泄出來,這樣能夠停留在目標位置處才方便我們做攝影,(B)的敘述有一點瑕疵,雖然FDG可以被磷酸化代謝,但是當時它的命名應該要加一個F,而不是Glucose,不過這只是個小小的錯誤,無傷大雅。另外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正常人的身體裡,葡萄糖在腎臟中會被回收而不會被代謝到尿液中的,但是以FDG這麼像葡萄糖的分子卻會被排泄到尿液中,所以說,人體真是奧妙啊。』


65 將Tc-99m標誌在紅血球上有好幾種方法,下列那一種方式之標誌效率最高? (A)In vivo (B)In vitro (C)Modified in vivo (D)以上皆相同

這題請參考92年第1次檢覈考第3題:『要進行Tc-99m RBC labeling就是將Tc-99m與紅血球結合在一起,標記的原理是先將Sn2+與血液混合使其進入紅血球中,然後再加入Tc-99m,這樣Tc-99m就會在紅血球內進行氧化還原的反應,其中有80%的Tc-99m是結合在血紅素蛋白hemoglobin的β chain上,20%是結合在血紅素heme上。其中最常使用的Sn2+來源有stannous citrate,stannous gluceptate以及stannous pyrophosphate三種。標幟的方法可以分為in vivo,in vitro和modified in vivo三種。In vivo的作法是先靜脈注射(A)stannous pyrophosphate,15~30分鐘後再直接注射Tc-99m,此方法最常用,不過標幟效率較差只有80~90%。In vitro的作法較複雜,是先抽血出來,離心後只取出紅血球的部分,清洗後置於亞錫離子的溶液中,之後再將紅血球取出沖洗乾淨後,將這些充滿亞錫離子的紅血球加入Tc-99m來進行標幟,最後去除多餘的Tc-99m將標幟好的紅血球注射至靜脈血管中即可,這個方法的標幟效率最高,可以超過97%。Modified in vivo是為了改善in vivo的標幟效率,又不用像in vitro那麼麻煩而發展出來的方法,作法是先將亞錫離子自靜脈注射,15~30分鐘後將血抽出,與含有抗凝血劑heparin的Tc-99m混合,針筒搖晃10分鐘後再注射回血液即可,這個方法的標幟效率也相當好,可高達95%。(B)heparin是一種抗凝血劑,可以防止紅血球在進行標幟時發生凝血的現象,(C)sodium hypochlorite次氯酸鈉,是另一種in virto商業套組kit所含的物質,這個kit是為了改善in virto方便性而研發的,書上是這樣講的,先將已做好抗凝處理後的血液加入kit中反應5分鐘,之後便加入次氯酸鈉將未進入紅血球的亞錫離子(2+)氧化成錫離子(4+),並且加入citrate溶液把這些存在於血漿中的錫離子(4+)沈澱下來,之後加入Tc-99m反應15分鐘後便完成了紅血球的標幟。(D)Tc-99m pertechnetate就是Tc99mO4-,是在Sn2+注射完後才要注射的。』;另外要提到的是在(C)的選項,有些書上是寫modified in vivo,有些書上則寫modified in vitro,基本上都是在說同一件事,都是改良的方法,只是用語不同罷了。


66 觀察網狀內皮系統(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要用何種核醫製劑? (A)Tc-99m DISIDA (B)Tc-99m HIDA (C)Tc-99m DMSA (D)Tc-99m sulfur colloid

網狀內皮系統(RES)在體內最主要的功用就是在負責免疫系統的防衛工作,裡頭含有十分豐富的吞噬細胞,因此核醫要作RES的檢查就是要使用一些顆粒狀的放射藥劑,大小必須比微血管來的小以免經由靜脈注射時會卡在肺部微血管,在這4個選項裡,(A)和(B)是差不多的東西,是用來作膽道攝影用的藥劑,(C)是用來作腎皮質發炎時的藥劑,只有(D)Tc-99m sulfur colloid才是顆粒狀的藥劑,適用於此項檢查,這部分可以參考92年第2次檢覈考第57題。


67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在核醫膽道攝影(Intravenous radionuclide cholecystography)時: (A)膽囊延遲顯像 (B)膽囊遲至4小時不顯像 (C)腸道遲至24小時不顯像 (D)以上皆非

這題可以參考93年第1次高考第27題:『Biliary atresia就是膽道閉鎖是新生兒所罹患的一種嚴重疾病,由於膽道發育不良,導致肝臟所製造出來的膽汁無法流到腸道中,因此會造成膽汁滯留在肝臟中,此時即發生膽汁滯留,引起所謂的「黃疸」,臨床上的診斷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核醫的 DISIDA cholescintigraphy是臨床科醫師的最佳選擇之一,檢查的前兩三天, (B)若給予phenobarbital,幫助膽汁形成及排泄,可增加診斷的敏感度,如果說經過了(A)24小時沒見到DISIDA經由膽道進入小腸的影像,即可以診斷為膽道閉鎖,另外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並未成熟,因此 (D有時DISIDA會很慢才經由膽道進入小腸,造成偽陽性,這也是在檢查前必須給予phenobarbital的最主要原因,至於(C)CCK就是膽囊收縮素,它的作用會使得oddi括約肌鬆弛,幫助膽汁的排泄,這個藥物是當受檢者為成人,懷疑是膽囊炎時才會使用,在這種病上並不需要。』;如果真的是膽道閉鎖的病童,他們的大便會因為沒有膽汁而呈現灰白色,臨床上如果一發現通常都是儘早的送開刀房,視膽道的發育狀況做膽道或是腸道與肝臟的接合手術,不然肝臟所製造出來的膽紅素若是無法排泄的話,會沈積在身體各部位,而當腦部沈積過多時也會造成神經發育的受阻,所以臨床醫師在利用核醫來診斷這項疾病時,是要非常謹慎的,必須要確定(C)腸道遲至24小時不顯像,才能斷定,另外由於膽汁的代謝途徑除了肝臟外還有腎臟,因此在收集影像時,腎臟的影像常常會干擾判讀,這時候必須更審慎的處理,必須加照側面的影像才能增加影像的診斷率(側面影像中腸道在前面,腎臟在後面)。


68 I-131 MIBG可以檢查何種腫瘤? (A)腎臟皮質 (B)輸尿管 (C)腎上腺皮質 (D)腎上腺髓質

I-131 MIBG可以檢查(D)腎上腺髓質的腫瘤,這部分請參考92年第1次檢覈考第1題以及第17題。


69 下列那種碘同位素可用來治療乳突型甲狀腺癌? (A)I-123 (B)I-125 (C)I-131 (D)以上皆是

乳突型甲狀腺癌是甲狀腺癌的一種,這種癌多半是起源於甲狀腺濾泡(Follicle)之表皮細胞。就已分化之甲狀腺癌來說主要有乳突性甲狀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以及濾泡性甲狀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這兩種。這些些已分化的甲狀腺癌大部分仍保有甲狀腺表皮細胞之特性,就是能攝取碘來合成甲狀腺球蛋白(T3、T4),目前對於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就是開刀切除,然後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I-131來治療。因為甲狀腺腫瘤細胞仍保有碘的有機化功能,即使是分化不良性的甲狀腺癌細胞仍然具有像正常甲狀腺細胞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功能,對碘的親和力也較身體其他部位細胞高400-600倍,所以能有效的將放射性碘帶入甲狀腺細胞中,藉著I-131所釋放的β粒子來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一般來說要利用I-131來偵測或是治療甲狀腺腫瘤,都希望TSH的濃度大於30μU/ml,這樣體內殘餘的甲狀腺細胞的活化程度才夠高,對於碘的需求度會上升,這樣檢查或是治療的效果才會比較好,因此一般都會在手術後4~6週才會用100 mCi(或者是更多)的放射性碘來治療。一般來說放射性碘治療對乳突癌及濾泡癌較有效,至於其他分化較差的甲狀腺癌症效果就不太好了,另外的(A)I-123和(B)I-125因為不會發射β粒子因此不具有治療的效果。


70 利用碘I-131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是利用其放射出之: (A)α粒子 (B)β粒子 (C)γ射線 (D)電子

這題就請參考一下上一題,基本上要以I-131來治療甲狀腺的問題,不論是機能亢進或是腫瘤,都是利用甲狀腺細胞會攝取碘的特性,使用會放射(B)β粒子的I-131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因為I-131所釋出之β粒子在組織中射程僅約2毫米,因此對甲狀腺旁正常組織影響不大,對身體其他部位細胞影響更少,不過由於I-131也會釋放364 KeV的γ射線,這會使病患會接受到無意義的劑量,不過I-131的特性是如此,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