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下列有關核醫全身骨骼掃描的敘述,何者錯誤?(A)使用的藥物為99mTc-MDP,約10~15 mCi
注射(B)99mTc-MDP後10~20分鐘實施掃描(C)造影前吩咐病人解小便,並取出身上金屬物品(D)此檢查能夠偵測腫瘤細胞是否有骨轉移的現象發生斅
之前有過類似的題目,由此可知熟讀考古題是很重要的,(A)原則上是OK,但是一般的建議劑量是20
mCi,(B)bone scan有所謂的三相檢查,就是一打針就進行的動態攝影,用以觀察是否有因發炎造成的血液供應問題(發炎處會增加,缺血性壞死則減少),接下來約3~5分鐘後進行的是血池造影,用以觀測軟組織的吸收狀況(發炎處會增加),然後才是3~4小時後的延遲相,觀察(D)腫瘤細胞是否有骨轉移的現象發生以及相關的骨骼病變,因此(B)是錯的,(C)是很必要的工作,因為99mTc-MDP多是由泌尿系統排出,解小便可以避免骨盆腔因為膀胱的活性太強而看不清楚,移除金屬物品則是避免γ射線受到衰減而出現假影。
8、 27歲女性接受骨掃描,下列何者非為施打放射製劑前的作業流程?(A)說明檢查過程(B)回答病人疑慮(C)排除懷孕(D)移除身體影響造影物件
題目考慮得不夠周詳,原則上打針前是需要進行(A)、(B)、(C),但是如果此女性懷疑AVN要做bone
scan,一定會做flow(three-phase的檢查還記得嗎?),因此(D)也是必要的。
60 常規骨骼掃描需打藥後幾小時才造影,其目的為何?(A)使製劑由正常骨骼組織清除(B)使製劑由注射部位清除
(C)增加製劑在骨骼系統攝取 (D)使過多製劑由血中清除
常規骨骼掃描是使用MDP-Tc99m,此藥劑在注射後會進入血液循環,利用與鈣離子的結合而顯現出骨骼的影像,此製劑為水溶性,因此其排泄管道主要為泌尿系統,所以在注射後病人最好多喝水,才能加速(D)使過多製劑由血中清除,得到較佳的造影品質。
32 下列何種藥物適合用在骨髓造影?(A)Tc-99m MDP(B)Tc-99m ECD(C)Tc-99m
sulfur colloid(D)Tc-99m PIPIDA
要作骨髓造影,有一個重點就是藥物必須是顆粒狀才能夠被骨髓中的巨噬細胞給吞噬進而show出影像來,而且顆粒還必須夠小,以免自靜脈注射後就卡在肺部微血管,無法到達骨髓,因此答案是(C)Tc-99m sulfur colloid,(A)是用來作骨骼掃描,(B)作腦部檢查,(D) Tc-99m PIPIDA(國內並無人使用)是一種和DISIDA很像的藥物,都是IDA類的藥,用於作膽道的檢查,其他請參閱92年第2次專技考第
5 使用colloid進行肝臟造影時,在肝癌部位會有局部性缺損,其原因是肝癌不含有下列何種細胞?(A)Kupffer細胞(B)上皮細胞(C)內皮細胞(D)平滑細胞斅
在進行Liver scan時,大部分都是利用肝臟中的巨噬細胞對外來物質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吞噬作用來達成攝影的目的,也就是將一些懸膠體label上isotope,當巨噬細胞發動攻擊吞噬這些外來物之後,自然就會顯影出來,基本上巨噬細胞構成了所謂的網狀內皮系統做為體內的一道防禦系統,而且當分布在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就會有不同的命名,在周邊血液的叫macrophage(巨噬細胞),遊走在組織間的叫histocyte(組織細胞),骨髓中的叫osteoclast(蝕骨細胞),而存在於肝臟脾臟的就叫做Kupffer細胞,因此就題目所言,肝臟造影的局部性缺損,應該就是該部位沒有uptake
99mTc-sulfur colloid,而負責吞噬這外來物的呢就是(A)Kupffer細胞。
57 99mTc-sulfur colloid或99mTc-albumin colloid懸浮膠體之放射性製劑,若用於脾臟造影,通常要求膠體粒子大小在多少以下?(A)10
nm(B)100 nm(C)1μm(D)10
μm
58 99mTc-sulfur colloid或99mTc-albumin colloid懸浮膠體之放射性製劑可用於骨髓造影(bone
marrow imaging),通常要求膠體粒子大小在多少以下?(A)10 nm (B)100
nm(C)1 μm (D)10 μm
57,58題必須一起回答,當這些懸浮膠體製劑自靜脈注射後,若是想用於脾臟或骨髓造影,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粒子要小到足以通過微血管,否則在流經肺循環的時候就會被肺部的微血管給卡住了,一般來說,紅血球的直徑約為7.5μm,因此微血管的直徑也差不多,就記成是10μm就可以了,接下來要考慮的是脾臟與骨髓造影的條件有什麼不同,當外來物質進入人體內,首先發動的免疫反應就是細胞的吞噬作用,因為這些巨噬細胞最主要就是分佈在網狀內皮系統,其中又以肝脾為最主要的分佈,因此,外來物的顆粒大小若是稍大,則當血液流經肝脾臟時,幾乎都會被它們給吃了,因此很難見到骨髓的影像,所以若是要做髓造影,這些顆粒必須再小一點,才可能有多一點的部分能逃過肝脾的追捕,留給骨髓中的巨噬細胞去吞食,這樣才看的到骨髓的影像,一般來說,
Tc99m-sulfur colloid製備好的大小約為10~500 nm,在脾臟造影時顆粒約在150nm左右即可,因此僅需要求(C)1μm就行了,至於骨髓造影一般來說,顆粒最好能小到20
nm會比較好,因此選(B)100 nm是較恰當的。
34 放射免疫分析中,重複分析結果的相近性稱之為下列何者?(A)敏感性(Sensitivity) (B)專一性(Specificity)
(C)精確度(Precision) (D)正確性(Accuracy)
這種名詞類的解釋很麻煩,一不小心就會弄錯,其實這題和放射免疫沒什麼關係,純粹就是考你觀念清不清楚而已,其中(A)和(B)是一組,(C)和(D)是另外一組,我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第一組,(A)敏感性就是有病的人驗出陽性反應的機率,如果以會打噴嚏,流鼻水的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感冒,那麼因為只要是感冒,發生打噴嚏,流鼻水的情形相當普遍,因此我們可以說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感冒的敏感性非常的高,(B)專一性呢,就是沒病的人驗出陰性反應的機率,是一種較專業嚴苛的標準去判斷所得到的結果,例如為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感冒,必須抽血或是口鼻部的分泌物去做感冒病毒的培養,當確定培養不出感冒病毒時才能真正確定沒受到感冒病毒感染,這也說明了一個檢查的方法必須兼顧敏感性與專一性,只有敏感性高的話,很容易誤判,只有專一性高的話,不但是花的成本高,也會因為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而降低了檢出率,例如感冒也可能是細菌引起的,只做病毒培養的話,就會忽略掉很多是因為細菌所引起的感冒。至於第二組呢,就比較好理解了,以最常聽到的射箭例子來講,(C)精確度就是說,你每次射箭都有辦法把箭射到同一個地方,不管是射到靶心或是旁邊的柱子我們都可以說你的精確度很好,至於(D)正確性就是說你的箭到底離靶心多近,越近的話我們就會說你射的很準,正確性很高。現在題目問的是重複分析結果的相近性,就是要知道每次射箭到底是不是都射到同一個地方,因此就是在問你這個結果的(C)精確度(Precision)好不好的意思。
35 下列何者不會提高伽傌攝影機的內在解析度(Intrinsic resolution)?(A)使用較薄的碘化鈉晶體(B)偵測的伽傌射線能量較低(C)提高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的敏感度(D)增加光電倍增管的數目
內在解析度就是將準直儀collimator拿掉後所表現出來的解析表現,在(A)就是說當γ-ray打到晶體時會發出光線,如果減少NaI的厚度,就代表這道光在碘化鈉晶體內行走到達光電倍增管(PM
tube)的距離變短了,如此光線發生損耗和折射的情形就會減少,自然可以提升解析度,(C)提高光電倍增管的敏感度就是說只要有微小的訊號進來,都能被系統所偵測到,解析度的提高是必然的,(D)
增加光電倍增管的數目是目前最正統提升解析度的方法,當PM tube越多,每根光電管所管轄的範圍就越少,自然在訊號的定位上能更清楚,因此在一些γ-camera上由時會標榜它是屬於高解析度的機器,就是說它的光電倍增管比同型的機器來的更多,不過售價和日後維修的費用也就多蠻多的就是了,在(A)的例子裡,將晶體變薄有個缺點,就是會降低系統的靈敏度,而且所能偵測的能量範圍會減少(因為無法阻擋較高能的光子),(C)限於目前的材料學發展的限制,並沒有新的材質開發出來可提高敏感度,至於(B)γ-ray的能量較高的確是會造成解析度的下降,但是原因是來自準直儀的問題,為了防止散射,準直儀的鉛隔厚度必須增加,以至於解析度的下降,至是屬於外在解析度的問題,並不是題目所問的內在解析度,因此答案是(B)。
36 伽傌攝影機之平面影像與SPECT影像相比較,在下列何者中,平面影像較差? (A)空間解析度(Spatial
resolution) (B)能量解析度(Energy resolution) (C)統計噪聲(statistical noise) (D)影像對比度(contrast)
平面影像就是說影像收集的方式是採取機器與受檢者都不移動的狀態下,直接用偵測器獲取受檢者體內γ-ray的平面投影,而SPECT影像則是採取受檢者不移動,但是偵測器依一定的角度移動,繞著受檢者以獲取各個角度的γ-ray平面投影,一般來說會收集180或是360度的影像。因為平面影像大多數都收集了相當多的count數以及較大的影像大小(最起碼是256×256),而SPECT不可能達到像平面影像一樣的收集條件,因為記憶空間的不足,影像的大小侷限在128×128,因此(C)統計噪聲會較大,而每張影像收集的count數要平面影像一樣多的話,又會因為時間過長導致受檢者可能會亂動而影響影像的清晰度,試想如果每張平面影像收集時間是100秒,那麼SPECT要達到同樣的影像強度,以180度,每3度一張影像來講,就得花上100×180÷3=6000秒的時間,相當於100分鐘,掃瞄床躺起來並不那麼舒服,因此受檢者亂動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count數不足的狀態下,加上SPECT的影像是必須再經計算反推回去(濾波反投影FBP)所得到的結果,因此(A)空間解析度和(B)能量解析度都會下降。那麼這樣說來發展SPECT是要幹嘛呢?SPECT最大的好處就是因為它是各個角度的投影,因此可以看到目標物與周邊組織每一面的影像,也就是說,就各種客觀的角度來看,雖然SPECT的影像解析度不如平面的影像,但是它對於目標物與周邊組織的(D)影像對比度卻是平面影像所無法比擬的。
37 放射免疫分析所使用的半自動滴定吸管(semiautomatic pipettes)可容許的最大誤差為多少?(A)±3%(B)±5%(C)依各實驗室而不同(D)依滴定吸管的體積而不同
放射免疫分析所使用的滴定吸管有手動、半自動以及全自動三種,一般來說全自動是機器自動吸取檢體以及藥劑時使用,這部分因為是機器自行控制,因此不列入每年例行性的校正,通常是由儀器廠商負責日常保養維修,另外手動的pipettes其精準度要求得相當嚴格,每年要校正一次,校正的方法是利用微量天平測量20次pipettes所排出的水量,藉以調整其精確度(Precision)及正確性(Accuracy)
,依照廠商給我的數據,其可容許偏差相當的小,以200μL的pipettes來講其誤差範圍在198.24~200.48之間也就是說誤差在(198.24-200)÷200~(200.48-200)÷200,就是-0.88%~0.24%之間,而半自動滴定吸管就是一種用電動吸氣排氣的方式來取或排出液體的pipettes,一般來講誤差會比較大,多用來做較不要求精細僅需定性的檢驗項目,本來實驗室有一台,後來壞掉之後,就用體積較大的手動pipettes取代了,以往那一台都很少做校正,所以並不清楚其最大可容許誤差為多少,我想相信標準答案(B)±5%是比較妥當的吧!
38 心電同步心臟功能檢查(multigated equilibrium cardiac study)在造影時,乃以心電圖那一個波來控制影像之收集?(A)P(B)Q(C)R(D)T
心電同步心臟功能檢查我們稱之為MUGA,就是一串英文字的縮寫,檢查時利用標幟紅血球的方式進行造影,以LAO的角度觀察左右心室的影像,利用心電圖將每次心跳的時間區隔成32張影像,如此就可以收集到心臟跳動時的慢速分隔影像,藉以算出左右心室的搏出分率。而用以區隔每次心跳的,就是利用心電圖中兩個(C)R波所經過的時間當成一次心跳的時間,再將此時間均分為32(或是16)等分,作為每張影像所收集的時間。
39 IRMA(immunoradiometric assay)所使用的物質中,何者會標幟上放射性同位素?(A)抗原(B)抗體(C)標準液(D)緩衝液
IRMA就是俗稱的三明治法,簡單來說就是先在試管上(或者是試管中加入的小顆粒球)接合上抗體,然後加入待測物,因為待測物會和抗體黏在一起,因此在一段反應時間後可以用沖洗液把未結合的部分沖乾淨後,再加上標幟上放射性同位素的(B)抗體(針對待測物的抗體),等這3個都接在一起後,沖洗乾淨,就完成了個三明治Ab+Ag-->Ab-Ab => Ab-Ag+Ab*-->Ab-Ag-Ab*,此時所計量得之放射性與欲測物的濃度成正比,再利用一些已得知的標準曲線去比對就知道待測物的濃度了,記得喔,這不是競爭性反應,請參閱92年第2次專技考第
40 SPECT影像重組時,選擇之過渡器頻率的切值(cut off)越高,則對重組出來的影像之效果為何?(A)影像較清晰(sharp),雜訊(noise)變少(B)影像不清晰,雜訊變少(C)影像較清晰,雜訊增加(D)影像不清晰,雜訊增加
這部分不容易以文字說明,簡單來說,影像是由低頻、中頻以及高頻所組成的,在影像處理時必須因應不同的情形選擇不同的過渡器filter,用以決定要保留多少低中高頻的影像,低頻的部分決定了影像的主體,就是影像的飽和度,高頻的部分決定了影像的外型,就是解析度但也同時包含了雜訊,因為SPECT影像重組會產生相當多的雜訊,為了決定何者是訊號何者是雜訊,就必須用filter去將所計算出來的資料做取捨,filter是由一串數學運算式所組成的,其中包含了兩個重要的部分,一是所使用的函數,決定它是low pass(讓大多數的低頻通過,刪除了較多的高頻,影像會比較平滑)或是high pass(讓大多數的高頻通過,刪除了較多的低頻,影像會比較銳利)的filter,另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cut off值,就是代表在這個filter圖形中所用以決定界線的數值,比cut off大的通通捨棄,所以說cut off值訂的越低就代表大多數的高頻都會被刪掉,會產生(B)影像不清晰,雜訊變少的效果,因為高頻少所以高頻負責的影像清晰度部分就會產生不足而導致影像不清晰的情形,另外相對的雜訊也屬於高頻,因此雜訊也會變少,現在題目所問的是cut off值訂的太高,這就代表(C)影像較清晰,雜訊增加,因為高頻的取樣增加了,所以就會發生因為高頻負責的影像清晰度部分增加了而導致影像較清晰的情形,同樣的屬於高頻的雜訊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