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Ga-67掃描,約在注射多久之後,腎臟不應該有顯像? (A)1 hr (B)6 hr (C)12 hr(D)48 hr

這題請參考92年第2次檢覈考第75題,另外因為Ga-67的排泄途徑主要為腸道,次之是泌尿系統,一般來說如果在注射後24小時有出現腎臟影像的話,還可視為是因為還沒排泄乾淨,但是如果再經過一天,也就是注射後(D)48 hr還出現腎臟影像的話,就必須高度懷疑腎臟有發炎的現象了。


32 放射免疫分析(RIA)中,scatchard plot之Y軸為: (A)抗體量 (B)抗體結合標幟抗原(B)/ 游離標幟抗原(F)之比 (C)抗體結合標幟抗原(B)值 (D)游離標幟抗原(F)值

詳細的說明我已寫在93年第1次檢覈考第8題以及第14題,請仔細的看。


33 下列何者不是放射免疫分析(RIA)優點? (A)高敏感度 (B)高精密度 (C)高特異性 (D)反應真實生物活性

這題請參考93年第1次高考第47題,至於答案為什麼是(D),因為RIA所測得的物質不管是賀爾蒙或是抗原抗體的濃度,都只是某一段時間內身體血液中的濃度,但是因為人體是個非常複雜的生化工廠,某物質的濃度高或低並不一定能表現出實際的運作狀況,因為一個反應的進行不是只有單純的靠反應物的濃度或是酵素量的多寡就能決定的,因此RIA所測得的數值並不是真正代表真實的生物活性,而是因為臨床上統計表示罷了,譬如說當病人患有甲狀腺亢進的疾病時,就統計上來說,他的T3或是T4的血中濃度總是會高於某個數值,因此就此推斷,當T3或T4的濃度超出多少時,那個人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比例就極高,就是這個樣子的。


34 當病人有異常血壓變化,疑似嗜鉻性細胞瘤時,可作下列何種檢查協助診斷? (A)Tc-99m MIBI (B)I-131 MIBG (C)I-131 NP-59 (D)Tl-201

關於偵測嗜鉻性細胞瘤的藥劑,就是(B)I-131 MIBG,當然也有人使用I-123 MIBG,因為嗜鉻性細胞瘤會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因此會造成病人血壓的異常變化,其它的部分請利用考題檢索去搜尋MIBG或是嗜鉻性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相信可以找到更多的解說。


35 對一張數位核醫影像作平滑濾波處理,其功用為何? (A)平均病人的運動(motion) (B)增加對比度(contrast) (C)增加病人的劑量(dose) (D)降低統計雜訊(noise)

其實對於數位核醫影像作平滑濾波處理,一般都是對處理過後的影像才會這麼作,像是重組SPECT的影像時,因為處理的過程中的雜訊過多,即使是利用了filter去處理掉大部分的雜訊,但是往往還是得將影像再做一次平滑化的動作,才不至於讓輸出的影像過於粗糙,另外像是處理動態影像資料時,因為原始資料的計數值不像一般收集靜態影像時那麼多,因此在處理資料圈選ROI時,會因為影像的品質不佳而造成圈選時的困擾,因此此時適時的將影像作平滑濾波處理,將雜訊降低可以讓不同的操作者在圈選ROI時都能選出相同的位置,這樣可以讓整個工作團隊所處理的影像數值具有一致性,所以說答案是(D)降低統計雜訊(noise)。


36 使用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技術(SPECT)從事頭部檢查時,為減少資料收集時間及增加影像之解析度,可採取下列何種措施? (A)收集矩陣為128×128,放大因子為1 (B)收集矩陣為64×64,放大因子為1.5~2 (C)收集矩陣為256×256,縮小因子為2 (D)收集矩陣為512×512,縮小因子為4

就題目所設定的條件-->減少資料收集時間及增加影像之解析度來講,的確是應該選(B)收集矩陣為64×64,放大因子為1.5~2,因為藉著矩陣的縮小可以縮短檢查的時間,加上將放大因子設為1.5~2又可以增加影像之解析度,當然這都沒有錯,在以往的老機器的確是會這樣設定,但是隨著機器的更新,偵測頭由單頭變成雙頭甚至三頭時,在影像資料收集的速度方面就已經加快了很多,因此為了更進一步的增加影像解析度,會使用128×128的影像矩陣,至於放大因子則仍然維持在1.5左右,這樣影像會更清楚,另外在這裡你們必須了解影像矩陣的大小和影像的解析度以及資料收集的時間有什麼相對的關係,先說明比較容易理解的解析度方面,因為偵測器的面積是固定的,因此當影像矩陣越大,代表單位面積裡的像素越多,那麼自然解析度就會越高,例如說一個長寬皆為51.2公分的偵測器,如果使用512×512的影像矩陣,那麼單位面積內就會有512×512=262144個像素,而且每個像素的長寬為只有0.1×0.1公分這麼小,影像自然十分細緻,但是如果只使用64×64的影像矩陣,那麼單位面積內就只有64×64=4096個像素,而每個像素的長寬有0.8×0.8公分這麼大,影像就會粗糙許多,當然以目前傳統的γ-camera來說,由於有許多限制解析度的阻礙存在,因此影像矩陣設的再多,平面影像的解析度在影像矩陣設為256×256時就已經是達到最高,而SPECT則是128×128,即使影像矩陣再加大也無助於解析度的提升;接下來要談的就稍微複雜一點,影像矩陣的大小和資料收集的時間有什麼關係呢?以一個計數值為5 K/sec的影像物體來說,如果今天所使用的影像矩陣為64×64來講,平均每秒鐘可以將影像矩陣填滿5000/4096=1.22層,因此大概收集個82秒鍾就可以填滿100層,若是以這樣的這樣影像的飽和度來作為比較的基礎,當使用的是128×128=16384時,平均每秒鐘只能將影像矩陣填滿5000/16384=0.3層,這樣當要達到和矩陣為64×64相同的影像飽和度就需要100/0.3=333秒鐘,因此當影像的矩陣越大,資料要收集的時間就會越久。


37 在相位分析法中所產生的振幅圖像(amplitude image),在下列心室區域中相當於何者? (A)ejection fraction (B)stroke volume (C)mean transit time (D)circulation time

這題和93年第1次檢覈考第25題差不多,另外呢關於相位分析法也可以參考93年第2次高考第25題、93年第1次高考第61題以及93年第1次檢覈考第22題。


38 下列放射製劑何者適用於評估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A)99mTc-MAG3 (B)99mTc-DMSA (C)123I-OIH (D)99mTc-DTPA

這一題和92年第2次檢覈考第8題一模一樣,不過當時所寫的內容現在看起來似乎需要修改一下,當時的內容是:
其實呢,(A)(C)(D)都可以用來做GFR,只有(B)不行,因為前三者都有一定比例會以腎絲球過濾的方式排出至尿液,核醫基本上都是利用camera base的方法來測量GFR值,就是說利用攝影機拍出來的資料,藉著ROI的圈選,製作出一個time-activity curve利用此曲線圖配合上一些複雜的公式,{ GFR=(%renal uptake of 99mTc-DPTA)(9.81270)-(6.82519)其中μ為99mTc在軟組織的線性衰減係數,其值為0.152,x為腎臟深度,以cm來表示}。就可以求出和臨床相符的GFR值,只是這些公式(以Gates的方法最常用)目前都是以DTPA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因此答案才是(D)99mTc-DTPA不然的話,其實只要公式改一下就可以了。不過MAG3,OIH以及DTPA這三個藥物基本上性質並不相同,MAG3和OIH基本上比較類似,都是15~30%左右由腎絲球過濾,其他則由腎小管分泌,因此多用來做ERPF,但是兩者所結合的isotope則不同,MAG3因為可以和Tc99m結合,因此影像的品質比起只能和I-131 or I-123結合的OIH好的多;至於DTPA除了10%和血液中蛋白質結合的部分,其他都是經由腎絲球過濾這也是答案要選(D)的原因之一;至於(B)99mTc-DMSA 就真的不能選,因為它會聚積停留在腎小管,不會排除因此無法藉著圈選ROI的方式來求出GFR值。

我想在考慮了選項中這些藥物的排泄途徑的不同(這些藥物的排泄途徑請參考93年第1次高考55題),真正是只藉著腎絲球過濾才排出的只有(D)99mTc-DTPA,其它的都有多種的路徑來排泄,因此如果照我之前所說可以使用上述的其他藥劑來評估腎絲球過濾率的話,我想因為干擾的因素較多,結果應該並不理想,而且正確性也是堪慮,當然一個完整的腎功能應該是包括了整個尿液生成的過程,從腎絲球過濾到腎小管的分泌與再吸收,以及後端的輸尿管至膀胱這一段,核醫要觀察完整的腎功能應該是要做ERPF才對,但是因為這項檢查較耗時,因此在簡易評估腎功能時,往往只選擇GFR以方便作業,所以說正確的答案還是(D)99mTc-DTPA才對。


39 輻射度量樣品總計數為100±3,背景計數為20±4,則淨計數為80±N,N為: (A)12 (B)7 (C)5 (D)1

這個牽涉到實驗誤差的處理,我在這裡不做公式的推導,基本上我們在度量某一個量時,一定會出現度量誤差,誤差是一個定量中的小變化,這是在處理原始的數據時常常需要考慮的事情,一般在處理原始數據時常常會將不同的計測值做相加減(求淨計數),乘以常數(求計數率)或是計測值之間的相乘除(求兩射源間的活性比值)等等,詳細的內容請自行翻閱課本,這裡僅就此題來做說明,淨計數等於樣品總計數減去背景計數,在這裡就是100-20=80,至於淨計數的標準差則是總計數的標準差平方加上背景計數的標準差平方之後再開根號,就是3×3+4×4=25,√25=5,因此淨計數為就是80±5,答案是(C)5。


40 若在一核醫影像中發現一圓形冷區(cold spot)假影,請問最可能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A)閃爍晶體有裂縫 (B)使用不正確的準直儀 (C)光電倍增管有問題 (D)注射之放射活性不當

如果在做病人的時候發現了影像中出現了一圓形冷區,首先要確定的是這個區域有多大,以及冷區與周圍組織的對比程度為何,因為一般最常見的情形是病人的口袋裡有放硬幣,因而造成的假影,這種情形是硬幣的數量及大小的不同,假影也有大有小,但是發生的部位多在衣服的口袋處,因此只要將硬幣拿掉就可以了,同理有的時候會是項鍊的墜子等等的圓形物件,另一種比較難處理的,是病人的身上某處長了腫塊,而那個組織並不會吸收我們所注射的藥劑,因此在影像上也會出現冷區(如圖一),至於形狀和大小就得視腫塊的外型而定了,但是現在題目所給的選項中似乎並沒有這樣的答案,因此結果就比較偏向於硬體方面的問題,事實上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種問題應該在每日的QC時就發現才對,而不會等到做病人時才發現影像上有這樣的圓形冷區,除非是硬體設備突然壞掉的這種極罕見的情況,不然會發生的影像應該是像圖二,原因是(C)光電倍增管有問題才會這樣,這是我故意將某一根PM tube關掉的影像,不過雖然PM tube和閃爍晶體的接觸面是圓形的,實際上它所涵蓋的範圍(和其他光電管所共同負責的區域)卻是如圖所示為六角形的,因此當壞掉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會是如題所述圓形的冷區(不過實際上不太圓),至於其他的選項,(A)我沒看過因此不太清楚,(B)的情形我也用一張圖(三、四)來說明,如果所使用的同位素能量是屬於中高能量,但是照相時卻是用一般低能量的準直儀時,影像會因為散射的γ-ray過多而顯得濛濛的,(D)這我不太了解它所指的是什麼,可能是說注射的劑量太高或太低,如果說太低的話所得的影像會很微弱,因為收集的時間會拖很久,病人有可能會移動因此影像並不好,如果說劑量給的太多的話,一般來說除非是給的非常非常的高才會出現影像亮度過高,超出機器所能接收的範圍,產生所謂的無感時間,這種現象我沒遇過,不過像一般bone scan時因為多餘的藥劑多從泌尿系統排出,因此在膀胱處會出現相當大量的放射活性聚積,這差不多可以模擬劑量過高的情形,另外如果打針時不小心打漏了,也會出現局部活性聚積過高的情形,因此會有一種類似溢出來的感覺,會shine through出來(如圖五、六),造成旁邊的影像受到它的散射干擾而看不清楚。

圖一肝臟上長腫瘤
圖二PM tube壞掉
圖三正常的Ga-67影像
圖四使用低能量準直儀的Ga-67影像
圖五病人使用尿袋
圖六打針漏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