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檢查很老很老了,因此我並沒有實際的操作經驗,只是書上有提到先服用過氯酸鉀(potassium perchlorate) ,成人400mg,兒童200mg,可以阻止(A)甲狀腺、(C)唾液腺及(B)脈絡叢等攝取放射性製劑,我想因為這是腦部的攝影,如果說造影時只照腦部,避開甲狀腺和唾液腺的話,這在技術面上是可行的,這樣答案的確是(B)沒錯的,題目也講明了是預期嗎,既然如此,雖然題目的敘述邏輯不太好,但是在不挑戰出題者權威及分數的考量下,乖乖選(B),是比較好的,反正這些爭議性的題目每年都會有,盡可能的拿到分數才是重點,別想太多了。
2 正子斷層掃描偵測原理為何? (A)耦合偵測(coincidence detection) (B)邏輯路線偵測 (C)隨機偵測 (D)線性偵測
這個部分應該不用多提,PET是要偵測到互毀反應所產生方向相反(180度)能量為511 KeV的成對γ-ray,這就是(A)耦合偵測(coincidence detection)。
3 測量紅血球生存期(survival),應使用何種同位素標誌紅血球? (A)In-111 (B)Tc-99m及stannous chloride (C)Fe-59 (D)Cr-51
這檢查是非常有歷史的,主要的原理是利用(D)Cr-51標幟紅血球,當血球壽命終結後,Cr-51會被釋放自從尿液中排泄出來,因此我們在將標幟Cr-51的紅血球注入靜脈後,在另一側的手肘抽血,要抽30分鐘、1、2、3、4、5日以及之後每星期2次的血來計算血中標幟Cr-51紅血球消失的速率,來得知紅球的壽命,這以前常用於診斷溶血性貧血等等會造成紅血球壽命減短的疾病,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檢查方法已經逐漸沒有人使用了。
4 正常腎圖(renogram)那一段(segment)代表腎皮質攝取功能? (A)第一段 (B)第二段 (C)第三段 (D)第四段
正常的腎圖也就是記錄放射性藥物從進入腎臟到排出過程的time-activity曲線圖,在大部分的書籍中都傾向於將這曲線圖劃分為3曲,第1段是藥物一開始進入腎臟的時期,由於藥物被血流快速的帶進腎臟,此時腎臟雖然已經開始在排泄藥物,不過由於排泄的速率比不上進入的速率,因此在圖形的表現上就會是一陡峭上升的斜線,這一段大約是在注射後的0~60秒之間,我們會稱這個階段為血管相,第2段是腎臟在藥物進入腎臟後,位於腎臟皮質的腎絲球正快速將藥物濾出進入近曲小管的階段,因此在圖形的表現上就會是一緩慢上升的曲線,我們會稱這個階段為分泌相,這個大概是在1~3或者是5分鐘所發生的事,第3段則是真正進入排泄的階段,我們在圖形上會看到曲線緩慢的下降,我們稱之為排泄相,因此在血管相是反應出腎的血流,分泌相是腎的血流和分泌的功能,排泄相則是反應則是新生尿液的排泄功能,題目問的是腎皮質攝取功能,就是指(B)第二段。
5 下列何者不是F-18-FDG PET 之適應症? (A)早期診斷阿茲海默失智症 (B)鑑別診斷各種失智症 (C)診斷帕金森氏(Parkinson)病 (D)診斷杭丁頓氏(Huntington)病
在F-18-FDG PET全球的發展過程裡,一開始的前些年主要都是集中在腦部的疾病,接下來則將焦點轉至心臟的檢查,一直到了最近幾年癌症的檢查才逐漸站上檯面,因此腦部的各種疾病幾乎都被F-18 FDG PET研究過了,從F-18 FDG藥物性質來看,我們可以藉著PET來觀察到不同腦區的血流和代謝活性的狀態,因此如果說腦部的疾病會出現局部腦血流降低或是代謝下降或者是萎縮導致腦部外型有所變化的情形,基本上都可以利用F-18 FDG PET來診斷,由於題目所出現的4個選項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實際的看過它們的F-18 FDG PET影像,因此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它們的特徵,(A)阿茲海默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隨著疾病的進展,大腦表面的凹紋會變寬、腦室會變大,造成腦部血流和代謝發生變化,這是可以藉著PET診斷的,(B)的部分失智症有很多成因,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外還有血管性失智症、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等等,至於PET如何去鑑別它們我並不清楚,不過因為這些疾病多會造成腦血流改變及代謝的變化,所以或許是可以做鑑別診斷的,(D)就是慢性遺傳舞蹈病,病人的腦部血流、葡萄糖新陳代謝及receptor density都會改變,根據文獻指出目前是可以用F-18 FDG PET來診斷的,以上3個選項或許大家仍然不十分清楚,但是由於(C)帕金森氏(Parkinson)病目前最佳的診斷藥物其實有3種Tc-99m TRODAT-1,F-18 Fdopa和I-123 IBZM,這些都是用來研究腦部一些接受器的狀態,因為帕金森氏(Parkinson)病在腦部結構和腦血流及代謝上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無法利用F-18 FDG來診斷,這個病如何診斷就必須詳閱94年第1次高考第4和34題,所以說啦答案是(C)診斷帕金森氏(Parkinson)病。
所謂的V/Q scintigraphy就是指ventilation通氣/perfusion灌注的閃爍攝影,肺部的疾病造成呼吸的窘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呼吸道阻塞,一個是肺血管的栓塞造成肺泡無法換氣,一般常說的V/Q 不匹配是指肺部的血流灌注有缺損,而通氣檢查無缺損的情形,這是很典型的肺栓塞的情形,通常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下肢深層靜脈長期的栓塞下,有些剝落下來的血塊會隨著體循環進入肺循環,當血塊在到達肺之前如果沒有被巨噬細胞吞噬阻止的話,就會卡住肺的小動脈或是微血管,造成後端的肺泡得不到血液的供應而無法進行氣體的交換,造成病患的呼吸窘迫,在臨床上這算是一種急症,如果及早診斷的話可以用血栓溶解劑來處理,避免危及生命的安全,因此(A)的敘述是正確的,(B)應該是肺小節(segment)通氣正常,血流灌注異常,(C)的部分我查了一下資料,在定義上的確是如此,不過我想一般像這類很專業的字眼在考試時是不需加以理會的,因為其他選項的資料應足以判別答案是哪一個,至於(D)的情形,除了肺栓塞之外,一些像是肺部動靜脈的畸形,肺部的腫瘤或者是肺部血管的發炎等等的情形,都會造成V/Q 不匹配的結果,只是這些在影像的形狀並不相同,可以稍微和肺栓塞的影像作區隔。
7 甲狀腺癌局部性肺轉移的最佳I-131 治療劑量為: (A)30 mCi (B)100 mCi (C)150 mCi (D)200 mCi
這個部分因為各種的治療方針不同而導致劑量的選擇也多有變化,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答案,我就美國核醫學會所提供的I-131治療的準則來回答,1.如果是治療在手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癌組織,會給予75~150 mCi,2.如果是甲狀腺癌細胞可能轉移至頸部或是縱隔腔的淋巴結,會給予150~200 mCi,3.如果發現有遠端轉移的話,就會給到200 mCi的劑量,現在題目所說的這種情形比較偏向第2種情況,所以應該給予150~200 mCi的劑量,不過選項(C)和(D)都恰巧落在這個範圍,考選部公佈的答案是(C)150 mCi,我想就如同先前所說的,每個地方的做法都不同,轉移腫瘤的大小也都不一定,因此是不是都一定給150 mCi這個就必須由負責該治療方案的醫師來決定了。
8 診斷腎皮質瘢痕(scar)最好的工具: (A)高靈敏度單光子斷層掃描儀(SPECT) (B)高解析度單光子斷層掃描儀(SPECT) (C)加馬攝影機配備針孔準直儀 (D)加馬攝影機配備斜孔(slant hole)準直儀
診斷腎臟發炎,最好的藥物就是Tc-99m DMSA,它在注射後會有大約40%的藥物會聚積在腎皮質的遠曲小管,因此在注射後2~3小時背景清除乾淨後,便能夠很清楚的觀察腎皮質的藥物攝取情形,在使用的劑量方面,小朋友的低限劑量是10~15 MBq,大人的最大劑量則是100~110 MBq。在急性腎盂腎炎的情形下,由於腎臟發炎部位的血流會減少,導致發炎區域會因為藥物無法進入而呈現攝取減少的情形,題目所問到腎皮質瘢痕是說當病患的發炎痊癒之後,我們可以利用DMSA來作追蹤,觀察原先發炎區域是否已恢復正常,或者是因為發炎過於嚴重而有細胞壞死的情形,壞死的部分身體已經用結締組織來修復,形成了所謂的瘢痕,由於瘢痕並不會攝取DMSA,因此同樣的會呈現冷區的情形,另外由於即使在感染後3個月DMSA的影像仍會出現異常的情形,因此在診斷腎皮質瘢痕(scar)時會建議在3個月甚至是6個月後才作,有的甚至是要求要間隔一年,以免出現偽陽性的結果,我們在造影時會利用高解析度的平行孔準直儀做後位方向的攝影,有的人會要求加做後斜位的影像協助判讀,甚至也有人是用針孔式準直儀來造影,如果說患者有游離腎或是馬蹄腎時,還會加照前面的影像,至於要不要用SPECT則意見紛紜,有一派說可以增加更多有用的資訊,有一派則認為SPECT不但是造影或是影像處理都需要相當的技術,處理不好的話反而會造成偽陽性的結果,而且長時間造影會因為病患的移動而造成假影,因此就這些資訊看來其實這題的答案應該是高解析度準直儀或者是(C)加馬攝影機配備針孔準直儀才對,不過印象裡我在其他的參考資料中有讀到要診斷腎皮質瘢痕必須使用SPECT才行,我想這個說法是因為利用SPECT可以觀察到多角度的腎皮質影像,可以協助判讀,不過因為各參考資料的說法有所歧異,因此我想還是相信考選部的答案吧!
9 計算腎絲球過濾率GFR 時,背景值之興趣區(ROI)常選在何處? (A)肝 (B)腎動脈 (C)腎外下緣 (D)整個腎外緣
我們在計算腎絲球過濾率GFR時,會沿著腎臟的邊緣畫出ROI,將腎臟排泄放射性藥物的過程以時間-活性的曲線圖time-activity curve來表現,然後再以此來計算出實際的GFR數值,不過因為我們所收集的是平面的影像,因此腎臟的ROI其實還包含了腎臟前後組織的背景活性,因此我們必須將這多餘的背景活性扣除掉,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計算出結果,但是要扣除多少以及要扣那個部位才可以呢?印象中曾讀過一篇文章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他們設計了好幾種的扣除模式,有整個腎外緣的、腎外下緣的、腎外上緣的、整個腎臟大小的以及完全不扣的,實驗的結果指出,不管是採取哪一種的扣除方式,只要有做扣除的動作,結果都會比不扣除來得更正確,這篇英文版的論文在多年後的現在又被國內某核醫科給抄襲一次,變成中文版又發表了一次,在此不便發表意見,也不想將這篇文章的出處寫出來,總之呢只要有扣除背景活性都是OK的,不過由於目前所接觸到的影像處理軟體都會將背景的ROI預設在腎臟的外緣,像我們在計算的時候軟體的內設值是扣除腎臟的下緣,有時則是像題目所說的是扣除腎臟的外下緣,因此答案是(C)腎外下緣,另外(A)肝是很明顯的錯誤,(B)腎動脈則是當我們做腎源性高血壓檢查時,要觀察高血壓是否是因腎動脈阻塞所引起時,會採取較特殊的攝影條件,就是在注射的頭1分鐘會採取1 frame/sec的模式,收集藥物自腎動脈進入腎臟的影像,藉著圈選(B)腎動脈的ROI來計算腎動脈是否有狹窄的情形,當然這個檢查還是得搭配captopril這種降血壓藥才行,這部分可以參考94年第1次高考第14和15題。
10 下列何種情況,腎造影檢查須採前位向? (A)腎結石 (B)水腎 (C)腎移植 (D)腎盂炎
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腎臟是位於軀幹的背後,因此在造影時我們會採取後位向也就是讓受檢者背對camera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腎臟被身體衰減的情形,唯一例外的情形就是當腎臟因某些因素位移到軀幹的前面時,我們才會採取前位向的方式造影,像(C)腎移植的情形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因為新腎臟最常移植在腹部前方的骨盆腔處,所以造影的時候必須要從前面照才行,不然所得到的影像會因為被骨盆以及腹部軟組織的衰減而變的又弱又模糊,在計算腎功能的時候誤差會變得很大;另一個比較特殊的情形是當病患有游離腎的情形,就是說病患腎臟的位置會因為姿勢的變化而在腹腔內移動,這個時候就比較麻煩了,在不同的醫院作腎功能檢查的方式略有差異,有的醫院像我們是讓病患躺在床上造影,有些則是讓病人坐著造影,一般來說游離腎的患者在躺著的時候,他們腎臟的位置大致上是和常人相同的,因此我們為了讓病患的腎臟是處於平時的狀態(站姿),因此會採取坐姿來照相,一樣是從背後來造影,我們不用站姿來造影的原因是因為怕病患站久了腳酸會出現位移的情形,所以採坐姿是比較折衷的方式,至於原來就採取坐姿造影的醫院則不需要作改變,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是當病患的腎臟因游離腎而掉到骨盆腔深處時,要採取前位或者是後位就很傷腦筋了,在這種情形下就必須與原先開檢查單的醫師溝通一下,以決定比較好的造影方式,不過一般來說,為了顧及另一個沒有位移的腎臟,我們多半還是從後面照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