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有關加馬攝影機的晶體產光效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晶體厚度減少,會使靈敏度增加 (B)注射至病人的藥劑活性太低時,會因為晶體dead time的關係,導致雜訊增加 (C)晶體厚度增加,會造成背景雜訊增加 (D)晶體厚度減少,會使二次光子作用機會增加

閃爍晶體在加馬攝影機裡的功用在於將γ-ray轉換成可見光,轉換的過程請參考參考93年第1次檢覈考第35題,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晶體本身的原子序要夠高,厚度要足夠,這樣才能有效的將入射的γ-ray阻擋下來,所以說在(A)的選項裡,晶體的厚度減少,其實是降低了晶體的阻擋能力,所以是會降低靈敏度的。而我們在選用各種晶體來使用時,晶體的decay time也是一個必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果說晶體沒辦法快速的自上一次的發光後快速的恢復,那麼當同一個位置的晶體再度接受到γ-ray的入射時,那次的入射就來不及發光,因此就會偵測不到這次的訊號,或者是類似選項(B)的情況,注射至病人的藥劑活性太多時,由於一次湧入太多的訊號,超過晶體或者是系統的負荷,出現了無法偵測訊號的dead time,這樣影像收集系統應該只是會漏掉一些來不及收集的訊號,不至於會有雜訊增加的情況,不過像我們在作131I癌症掃描時,因為131I會聚積在甲狀腺上,因此會形成局部藥物濃度極高的狀況,這樣如下圖的影像裡會出現像星星般六角光芒,主要和準直儀的鉛隔孔洞是六角形,而且孔洞孔徑略大的關係,γ-ray在略為斜射的情況下,就有機會從六角形孔洞的六個角落溢出,因而才會形成六芒星的影像,不過理論上來說就算γ-ray是斜斜的穿過晶體,因此那麼依鉛隔孔洞可容許穿透的角度來估算,六芒星的影像應該也不應該會這麼大,可能還有發生二次折射的情況,才會使得週邊原本應該是空白的區域也出現了影像,這些不該出現訊號區域裡的影像應該就屬於雜訊。
在(C)和(D)的情況可以一併考量,當晶體的厚度增加,原本在閃爍晶體中所發出可見光要到達光電倍增管的距離就會增加,這會產生兩個影響,首先是光的強度會受到折損,使得後端光電倍增管放大的訊號減少,有可能會被後端的PHA脈高分析儀判斷為較低的能量,因而被系統捨去該次的訊號,另一種影響可能是γ-ray在晶體中前進時,在剛入射的淺層區受到晶體的阻擋,損失了一小部份的能量,在改變了行進的方向後,才在晶體內將能量耗盡發出閃爍光,這時候發光的投影位置和實際上γ-ray的入射位置就會有所偏離,干擾到了原本正確的影像資訊,導致原本訊號不強的背景區增加了訊號量,這就會造成背景雜訊增加,因此正確答案是(C)。


32.加馬攝影機的光電倍增管的作用為何? (A)將放射線能量放大 (B)將放射線轉變成可見光 (C)將可見光轉變成電子脈衝 (D)將放射線轉變成電子脈衝

100年第1次高考第25題中有對光電倍增管的介紹,它的用途就是將閃爍晶體接受到游離輻射後所發出的(C)可見光轉換成電子脈衝。它的外層是玻璃的材質,而在內層玻璃的表面有鍍上一層對光很敏感的物質,稱之為光陰極,最常使用的材質就是銫銻化物CsSb或者是其他的鹼金屬化合物,當可見光撞擊到光陰極時,就會釋放出光電子。


33.進行99mTc-MIBI心肌灌注gated SPECT掃描時,影像收錄涵蓋胸部的範圍為何? (A)右前方45度至左後方45度 (B)左前方45度至右後方45度 (C)正前方至左側再到正後方 (D)正右方至前方再到正左方

其實心肌灌注掃描不論是使用99mTc-MIBI或者是201Tl,要不要收集360度的影像就一直是個難題,照理說我們要觀察心臟的影像,本來就應該收集360度的影像,就像我們在作腦部的檢查一樣,可是因為心臟是位於前胸腔的位置,當我們要收集環繞的影像時,背後的胸椎就會是個很大的阻礙,這些骨頭會造成兩個大問題,首先是來自心肌的γ-ray在穿透骨頭後會造成衰減,因此影像在重組後會出現假影,這個部分可以靠SPECT-CT的攝影機來解決,只要利用CT來作衰減校正,將影像不足的部分補足即可。另一個問題則是低能量的γ-ray在穿透骨頭後,會出現散射的現象,這會使得影像的品質下降,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決。
我把目前常用的180度與較少用的360度掃描方式作個簡單的比較表:

  180度 360度
檢查時間
衰減校正
對左心室下壁衰減的補償
輻射劑量

那麼到底這兩種掃描方式誰的影像品質比較好?對病情診斷比較有幫助?事實上兩者的結果其實差不了太多,雖然說360度掃描所組出的影像品質理論上會好一些,不過因為掃描時間比較久(2倍以上),所以病人會亂動的機會增加,導致影像的品質下降,同時目前有些SPECT-CT機型所搭配的CT並不夠好,只在堪用的等級,加上各廠家的設計理念不同,有的時候SPECT與CT的影像並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正確的影像融合,加上患者得多接受一次CT的劑量,因此並不是每家醫院都喜歡用SPECT-CT來收集360度的心臟影像;不過不可諱言的,180度的掃描資料所重組出的影像品質的確略差,而且由於人體結構的問題,左心式的下壁經常會被橫隔膜所衰減,這使得我們在看到下壁影像上出現輕微的缺損時必需視其為正常現象,這點在使用CT的衰減校正後會有很明顯的改善。因為這兩種掃描方式都各有優缺點,所以說要採取何種方式比較好,就由各醫院自行決定。至於題目現在問的是要搭配心電圖的gated SPECT,這種掃描方式是除了原本的SPECT外,還必須依心電圖裡的R波來作區隔,將每個角度所收集到的影像切割成8~16塊,以便觀察左心室在各角度的收縮狀況,同時可以藉此來作左心室的搏出分率以及其他的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影像要被切割成這麼多等份,每個等份的計數值不能太低,免得影像會過於模糊,因此掃描的時間就必須加長,或者是必需要增加藥物的使用劑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就不適合再考慮360度的影像收集方式,以免患者無法忍受過長的掃描時間,因此大部分的情況都只會收集180度的資料,又因為核醫的心臟檢查主要是觀察左心室,因此自然就只會收集(A)右前方45度至左後方45度這個能閃避脊椎的平面,如果是心臟在右邊的鏡像人,那麼就必須收集(B)左前方45度至右後方45度,不過這時候就必須根據不同廠商在心臟影像處理軟體上的設計限制,看是要讓攝影機從逆時針方向更改為順時針方向來收集影像,或者是讓患者左側躺,或者是更改攝影的起始與結束角度,這部分超出了考試的範圍,所以就不多談了。


34.下列何種檢查應常規使用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 (A)甲狀腺造影 (B)腦血流灌注造影 (C)肺臟灌注造影 (D)全身骨骼造影

核醫所使用的掃描模式如果以機器和受檢者的互動模式來分類的話,大概可以分為下面這5類:
1.Static靜態攝影:人和機器都不移動,目的是要收集解析度較高的影像,因此大多會設定成以較大的影像矩陣[256×256]以及較多計數值(500 k)的方式來收集影像,例如(A)甲狀腺造影及腎皮質的攝影。
2.Scan全身掃描:人不動但機器的掃描床會移動,目的是要收集超過偵檢器視野大小的影像,因此影像矩陣會設的更大[1024×256],收集影像時會設定成掃描床每分鐘移動幾公分的方式,例如(D)全身骨骼造影時掃描床大約會設定成每分鐘20公分左右,對於一些藥物使用劑量較低的67Ga或者是131I掃描,掃描床的移動速度就會設定的更慢,約在10~15公分左右;上述的情況是當我們採連續式攝影時的設定方式,如果要用step by step的移動方式,那麼就等於是將掃描的範圍切割,由幾張邊緣稍微重疊的靜態攝影來組合而成,這時候的設定方式就會是每張影像收集固定的秒數或計數值,照相時會先收集一張影像,收集完畢後掃描床會以第一張影像的下緣為標的,自動移動到下一張畫面的上緣對齊標的後才開始收集影像。
3.Dynamic動態:人和機器都不移動,目的是要收集連續式的動態影像,因此影像的收集就會設定成是以每張畫面收集幾秒鐘(sec/frame)或者是每秒鐘收集幾張畫面(frame/sec)的方式,不過由於是要收集動態的資料,因此每張畫面所收集的秒數並不會太多,為了顧及影像的計數密度,因此影像矩陣最大只會設定到[128×128]。像對於需要藥物在體內瞬間移動狀態的心臟首次穿流檢查,影像的矩陣只會用到[32×32],每秒鐘會收集到32張的影像,也就是說當按下開始鍵後,就會劈哩啪啦收集到一大堆的影像。如果說是一些只是要觀察兩側肢體藥物流動差異的檢查,例如骨骼三相檢查的第一相-血流相檢查,大約會設定成每張影像收集2~4秒鐘,影像矩陣就會設定到[128×128]。另外這些動態攝影的資料,可以在影像處理時將影像堆疊起來,例如本來是每3秒收集1張影像,為了報告的排列簡潔就可以每6、9或12秒的方式來呈現。
4.SPECT:大致上來說,是人不動而偵測頭繞著人旋轉,目的是要收集目標器官各個角度的影像資料,因此影像的設定最主要就是偵測頭移動的角度以及每張影相所收集的時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會希望偵測頭移動的角度要小一點,以便能觀察到較仔細的影像,例如一樣是360度的影像,每3度收集1張影像與每6度收集1張影像,前者在影像重組後的影像品質就會比較好,另外由於會採用SPECT來收集影像,大部分是目標器官位於身體的深處,比較不容易由靜態的影像觀察出異狀,或者是想知道目標器官或位置與週邊組織的藥物攝取差異,藉由不同度的觀察,經過影像的處理後來得知結果,因此都會希望影像的解析度能高一些,所以影像矩陣就會設定到[128×128],然後希望能用到高解析度的準直儀來收集影像,不過因為每次的SPECT檢查至少都會收集180度的資料,以3度收集1張影像的情況下,就得收集60張以上的影像,這代表說如果每張影像要收集20秒,那麼病患就得要躺在機器上20分鐘,而這通常也是患者能夠忍耐著不動的極限範圍,因此在收集SPECT影像時,為了縮短患者的檢查時間,在心臟檢查方面就會有雙頭可以折成90度的攝影機,腦部檢查就會有3個偵測頭互成120度的環狀攝影機,目的都是要減少檢查的時間,在這類的檢查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心肌灌注掃描以及(B)腦血流灌注造影。
5.Gated:這是一種要搭配心電圖的檢查,檢查時可以用靜態攝影(平衡態多閘門控式心室造影MUGA)或者是搭配SPECT的方式(GSPECT),目的都是要觀察心室收縮時的各階段影像,利用心電圖的R-R波做區隔,將每次心跳的影像切割成16~32(MUGA)或者是8~16(GSPECT),這樣就能夠觀察心室收縮的狀況,並且可以藉此計算出心室的搏出分率。在以靜態方式收集時,會用99mTc標幟紅血球的方式來進行,偵測器要位於身體的LAO處,以便能以心室中隔來區分左右心室的影像,藉由收縮與舒張時,心室腔室裡體積的不同,造成計數值的變化來計算出心室的搏出分率;而以SPECT模式收集時,則是用會被心肌攝取的藥物,例如201Tl或是99mTc-MIBI,在心跳的過程裡,將影像重組成立體的結構,再去計算空腔體積的變化來求出心室的搏出分率。
題目現在問的是會常規使用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的檢查,就前面的敘述來看,答案是(B)腦血流灌注造影,而其中的選項(C)肺臟灌注造影,通常是會用多角度的靜態攝影來完成,我們是每45度角收集1張影像,因此會收集8個角度的影像,那既然要收集不同角度的影像,為什麼不直接做SPECT就好了呢?主要的原因是SPECT所用的影像矩陣只有[128×128]解析度不夠高,必須要用靜態攝影[256×256]才有足夠高的解析度來判讀。


35.201Tl心肌灌注斷層檢查,所謂upward creep會造成何處心肌假影(artifact)? (A)前壁(anterior wall) (B)側壁(lateral wall) (C)下壁(inferior wall) (D)中隔(septum)

關於心肌灌注掃描所可能會出現的假影請參考99年第1次高考第32題,其中關於upward creep所造成假影的情況請見99年第2次高考第24題中的敘述,其實心肌灌注檢查最討厭的就是橫隔膜衰減假影,這和upward creep一樣,都會造成(C)下壁(inferior wall)的影像缺損,發生的原因請參考100年第2次高考第30題


36.下列何者最不常用作核醫藥物注射後或檢查時產生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之處置藥物? (A)抗組織胺 (B)腎上腺素 (C)aminophylline (D)dipyridamole

說實在的,核醫的檢查除了注射(D)dipyridamole會偶爾造成患者頭暈、噁心、胸悶以及肚子不舒服外,其實我還沒有見過其他的不良反應,在題目所列的這些藥物裡,(A)抗組織胺是用來治療過敏時的藥物,(B)腎上腺素會使心臟收縮力上升、興奮性增高、傳導加速,心輸出量增多,因此是是急救車上的必備藥物,在心臟停止時可以來刺激心臟的藥物,幸好我們一直都沒有用過這個藥物,(C)aminophylline這就算是比較常用的藥物,因為它可以拮抗(D)dipyridamole的藥效,這部份的資料請參考101年第1次高考第25題以及95年第1次高考第18題的敘述。
如果說我們非常詳盡的考量在核醫檢查中,所有患者可能會出現的不適狀況的話,的確是有可能發生過敏,不過我所想得到唯一的例子大概只有做腎上腺皮質攝影時所用到的NP-59,裡面所含有的藥物安定劑Tween 80是一種脂肪酸酯類,會刺激體內分泌histamin,因此有極低機率造成過敏。在進行心肌灌注掃描時,如果患者因藥物性壓力而出現急性心衰竭的狀況,是可以用腎上腺素來做急救。選項中只有(D)dipyridamole本身是造成患者不舒服症狀的來源,因此當然不會是處置不良反應的藥物,不過說來好玩,根據一些患者表示,他們平常會感覺到胸悶,可是在注射完dipyridamole後,胸口反而輕鬆了不少,這當然跟它是冠狀動脈的擴張劑有關。
在描述了上述藥物的性質後,其實核醫還使用了不少非放射性的藥物來干擾,或者說是介入正常的生理反應,目的不外乎是想要增加檢查的準確度,我將這些藥物稍稍做一下整理:
一、心臟檢查類的輔助藥物:
藥名:Adenosine
臨床藥效: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
核醫輔助功能:作為心肌灌注掃描時藥理性壓力來源的藥物,可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

藥名:Dipyridamole(Persantin)
臨床藥效: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
核醫輔助功能:作為心肌灌注掃描時藥理性壓力來源的藥物,可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會引起輕微的心跳加快及血壓降低的情形。

藥名:Aminophylline
臨床藥效:為一種支氣管擴張劑,用來紓解氣喘、支氣管發炎、肺氣腫等所引起的呼吸困難。
核醫輔助功能:心肌灌注掃描時使用,當患者在注射血管擴張劑dipyridamole注射後出現頭暈、胸痛、盜汗或是血壓下降的情形時,解除dipyridamole的藥物作用。

藥名:Dobutamine
臨床藥效:增加心跳或動脈壓,特別是心收縮壓、增加房室間的傳導。
核醫輔助功能:是心肌灌注掃描時用來增加心跳次數及收縮強度用的藥物。

藥名:Atropine
臨床藥效: 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主要用以加速心竇或心房的節律,及增加房室傳導。
核醫輔助功能:為使用dobutamine做心肌灌注掃描時的輔助藥物,若心跳上升未達標準時,協助使心跳加速的藥物。

二、腎臟檢查類的輔助藥物:

藥名:Captopril
臨床藥效:是一種血管加壓素轉換酵素的抑制藥物(ACE inhibitor),用來降血壓、預防或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 、以及左心室肥大等。
核醫輔助功能:輔助診斷腎性高血壓。

藥名:Furosemide (Lasix )
臨床藥效:一種強力的利尿劑、預防高血壓、充血性心衰竭、消除水腫。
核醫輔助功能:抑制腎小管回收水分,增加尿量,可用於作為泌尿道阻塞時輔助腎臟攝影的藥物,可協助鑑別輸尿管為單純泌尿道擴張或嚴重阻塞。

三、肝膽檢查類的輔助藥物:

藥名:Morphine sulfate
臨床藥效:一種強力的麻醉類止痛藥。
核醫輔助功能:輔助肝膽道掃描,morphine使Oddi括約肌強力收縮,使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迫使膽汁回流至膽囊,用以協助鑑別急性膽囊炎。

藥名:Sincalide
臨床藥效:膽囊收縮素
核醫輔助功能:用於評估膽囊收縮不良時的造影,在膽囊脹滿時注射,可利用注射前後的影像計算出膽囊的排出分率,也可用脂肪性食物取代。

藥名:Phenobarbital
臨床藥效:原本是治療癲癇發作的藥物,但也可誘導肝臟酵素的合成。
核醫輔助功能:肝膽道掃描,作為新生兒黃疸時,區別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等非阻塞性病因,掃描前先給予 phenobarbital可增加診斷準確率,若24小時延遲影像觀察到腸中有放射活性,可排除膽道閉鎖的情況。

四、腸胃道檢查類的輔助藥物(這些藥物我們比較少用):

藥名:Histamine H2-receptor antagonists
臨床藥效: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良性胃潰瘍、胃酸過度分泌。
核醫輔助功能:輔助檢查梅克爾憩室,減少胃酸分泌,降低99mTc自黏膜分泌至腸道中,提高尋找出腸道中梅克爾憩室的靈敏度。

藥名:Glucagon
臨床藥效:升糖素。
核醫輔助功能:使腸胃蠕動變慢,輔助使用於梅克爾憩室和一些腸胃道的檢查

五、甲狀腺檢查類的輔助藥物:

藥名:Potassium iodide
臨床藥效:抑制放射碘進入甲狀腺細胞
核醫輔助功能:作為使用131I標幟藥物掃描時,用來保護甲狀腺的用途。類似的藥劑有SSKI或Lugol's solution都能有效地保護甲狀腺。

藥名:Potassium perchlorate又稱過氯酸鉀
臨床藥效:抑制碘離子的捕捉。
核醫輔助功能:因過氯酸根為單價陰離子,可干擾碘離子的結合並促進尚未有機化的碘離子由甲狀腺釋出,可用於輔助診斷甲狀線的有機化功能是否異常。

藥名: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臨床藥效:促甲狀腺素
核醫輔助功能:藉由肌肉注射後可快速提高體內TSH的濃度(超過30 mU/L),提高甲狀腺癌轉移病灶吸收131I,患者就不用停止服用甲狀腺素。

六、血球檢查類的輔助藥物:

藥名:Hetastarch
臨床藥效:6%溶液可以作為血漿擴張劑(plasma expander)
核醫輔助功能:可將紅血球凝聚起來,加速紅血球的沈積速率,方便我們收集離心後浮在紅血球之上的白血球,以進行白血球的放射性標幟用途。

藥名:Ascorbic acid(抗壞血酸)
核醫輔助功能:為一種抗氧化劑,多半是用於99mTc的標幟上,可以延長藥物的使用壽命,也可用於中斷51Cr的紅血球標幟過程。

另外在我們做血液方面的檢查時,為了防止血液凝固,也會使用下列的抗凝血劑:
藥名:Anticoagulant Citrate Dextrose Solution (ACD)
臨床藥效:抗凝血劑

藥名:Heparin
臨床藥效:抗凝血劑

另外還有2個不好分類的藥物,
藥名:Dexamethasone
核醫輔助功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藥物,其效力是原本體內cortisol強度的30倍,核醫用於NP-59腎上腺皮質掃描,藉著抑制腦下垂體分泌ACTH,達到抑制正常的細胞而將不正常的細胞突顯出來的效果,使用時採小劑量長期抑制的方式進行,於注射前一星期開始服用,每天4次每次2顆(0.5 mg/顆)共8顆為4 mg,持續到檢查結束。

藥名:Dulcolax
核醫輔助功能:這是一種軟便劑,用途是當我們使用了會經由腸道排出藥物,藉著輕微的腹瀉而加速其排泄的速度,達到降低腹部的背景活性的作用,以區分是正常的腸道排泄途徑,或者是有意義的病理性聚積,例如在做67Ga、131I、NP-59以及MIBG scan時都會用到。

上面列出來的這些藥物雖然很多,不過在核醫的檢查裡卻是經常用到,最好能通通都記清楚。


37.有關正子斷層掃描(PET)以二維或三維模式(2D mode or 3D mode)收錄訊號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2D mode需要加裝準直儀(collimator) (B)3D mode在不同環的偵測器之間要加入鉛隔(septa) (C)2D mode所收到的散射雜訊較多 (D)在相同時間下,3D mode所收錄到的總訊號較2D mode為多

於正子攝影機在2D和3D收集模式的差異,可以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46題的敘述,其實2D和3D在鉛隔的使用上會有不同,在2D模式下所使用的隔板可以阻隔許多大角度的散射以及隨機光子的干擾。在3D模式下,會撤掉偵測環之間鉛或鎢合金製的隔板septa,因此所收集到的訊號量會增加,這就會造成敏感度增加,以及輻射線落在無感時間(dead time)內的機會增加,當然雜訊和隨機光子也會增加,所以說影像空間解析度會有降低的情形,不過隨者硬體的改善以及各種去除雜訊的演算法的推陳出新,其實這幾年所推出的機種都已經捨棄2D模式,以便能使用較低劑量的藥物,減少患者所接受的輻射暴露量,同時縮短造影的時間,影像品質也還能在向上提昇,這些硬體廠商真的是相當認真。總之答案是(D)在相同時間下,3D mode所收錄到的總訊號較2D mode為多。


38.迴旋加速器中是以下列何種粒子撞擊靶,以產生放射核種? (A)γ粒子 (B)β粒子 (C)質子 (D)中子

基本上迴旋加速器的原理是利用交錯變換的電極間的正負電場,使帶電粒子於電極之間加速,然後利用磁場的變化來使帶電粒子改變運動方向,不斷的改變方向,加速,最後達到最佳速度時將加速後的粒子以磁場導向靶,藉由撞擊原子核來迫使核內的質子或者是中子離開原子核,導致原子的不穩定,因而製造出所想要的同位素。由於只有帶電荷的粒子才能被加速,因此(D)中子不帶電是無法以迴旋加速器來加速,而要想將質子或者是中子撞離原子核,沒有相當的質量或者說是動能其實也辦不到,因此(A)γ粒子和(B)β粒子其實都辦不到,只有(C)質子才是我們最經常加速的帶電粒子。另外在核醫臨床上最常用的核種製造方式請參考91年第2次檢覈考第27題,裡面用迴旋加速器所生產的核種大多會選擇加速質子(p),或者是氘(d)。


39.下列何者為美國FDA核可使用之正子骨骼造影製劑? (A)82Rb-RbCl (B)68Ga-gallium citrate (C)18F-NaF (D)18F-fluorothymidine

題目所列出來的這4個選項,(A)82Rb-RbCl是用於心肌灌注掃描的正子藥物,(B)68Ga-gallium citrate其實和67Ga具有相同的性質,都可以用於做發炎以及腫瘤的檢查,不過目前的發展似乎是比較偏向於以68Ga標幟在octreotide上面,就像是111In標幟的octreotide一樣,用於偵測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這部份可以參考SNM標準程序中的『體抑素閃爍攝影之程序導讀』,(D)18F-fluorothymidine這也是用於尋找腫瘤,請參考核醫導讀中的2.5.8細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內容,至於(C)18F-NaF,這是個美國FDA早在1972年就核准的藥物,不過受限於當時的PET儀器不佳,因此一直沒有辦法大力推廣,而台灣也一直到了幾年前因為加拿大製造99Mo的反應爐出現冷卻水洩漏,導致99mTc供應量不足,讓原本用99mTc-MDP做的骨骼掃描沒法子做下去,這時候衛生署才同意國內可以使用(C)18F-NaF來作骨骼掃描。關於這個藥物的使用方式以及細節在美國的核醫學會網站中有詳細的說明,我也會把這份文件放到網站內的SNM標準程序中,不過暫時是來不及翻譯了,我只將其中比較重要的部份摘譯出來。

18F-NaF是個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正子骨骼掃描藥劑,它的藥物攝取機制和99mTc-MDP很類似,不過血液中的清除速度更快,而且骨骼的攝取量更高達2倍以上,由於可以使用PET-CT的儀器來攝影,因此在解析度上的表現極佳。在臨床的適應症上和傳統的骨骼掃描相同,患者在注射後建議要喝2杯(1杯約224 mL)以上的水,檢查前1小時再喝2杯以上的水,以增加影像的品質和減少輻射劑量。每位患者的使用劑量約為5~10 mCi,一般來說在注射後90~120分鐘開始檢查會比較妥當,影像收集的時間長短會依儀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是建議每個bed要收集2~5分鐘。另外必需提到的是,18F-NaF和99mTc-MDP都一樣,我們所見到藥物聚積的地方,那只是因為該處的血流較豐富,或者是有較多新的骨質新生,造成可供藥物結合的位置變多罷了,並無法判斷是良性或者是癌細胞轉移。使用18F-NaF來作骨骼掃描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的解析度相較於傳統的掃描高了很多,在CT的協助下有能夠獲得充分的3D解剖資訊,如果說不是因為目前的藥價偏高,以及PET-CT必需忙著做收費較高的18F-FDG癌症掃描,其實18F-NaF真的是相當優良的骨骼掃描藥劑,與99mTc-MDP相比,18F-NaF(10 mCi)接受輻射劑量最大的器官是膀胱,有效劑量為0.024 mSv/MBq,99mTc-MDP(25 mCi)則是骨骼表面,有效劑量為0.0057 mSv/MBq,患者使用18F-NaF(8.9 mSv,未計算CT劑量)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會比99mTc-MDP(5.3 mSv)高了一些,但是影像的品質增加了許多,所以未來會怎麼發展?其實是值得觀察下去的。


40.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系統發生所謂的隨機耦合事件(random coincidence event)指的是: (A)只有一個偵測頭偵測到某一光子 (B)由同一個互毀(annihilation)所產生的光子,同時被兩個偵測頭偵測到 (C)由非同一個互毀(annihilation)所產生的光子,同時被兩個偵測頭偵測到 (D)同時有三個偵測頭偵測到光子

這題我想可以參考101年第1高考27題的說明,這種隨機耦合事件(random coincidence event)指的是(C)由非同一個互毀(annihilation)所產生的光子,同時被兩個偵測頭偵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