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18F-FDG正子造影檢查時,設A=組織活度測量值(mCi/mL);B=注射之劑量活度(mCi);C=體重(gm),則標準攝取值SUV之計算公式為: (A)A×B÷C (B)A×C÷B (C)B×C÷A (D)(B+C)÷A

SUV指的是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是將所圈選出病灶處ROI的放射活度做一個注射劑量與體重的修正,它的計算公式是(B)SUV=A×C÷B,關於較詳細的解釋,請參考95年第1次高考第7題的內容。


32 下列有關臨床核醫SPECT與平面影像的敘述,何者錯誤? (A)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對比度 (B)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空間關係位置 (C)SPECT影像能提供三度空間(3D)影像,而平面影像不能 (D)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空間解析度

關於SPECT的一些問題,可以先參考一下網站內核醫入門中的『SPECTQ&A』;在核醫的掃描中,檢查的形式可粗分為SPECT、Static、Dynamic、Scan、Gated這五種,還有一些結合上述2種模式的方式,例如說Gated SPECT和Whole body SPECT等等,其中SPECT和Static擔任了相當重要的角色,SPECT可以提供多方面的視角,並且可以斷層的方式讓我們看到身體內部的影像,static平面的影像則是身體在單一方向的投影,我們可以得到一解析度較高的影像,用以觀察較細部的影像,因此在不同的檢查中,我們就會視用途及需要而選擇不同的影像收集方式,舉例來說,在腦部灌注掃描中,因為我們要知道腦部各區域的血流灌注情形,因此會選擇能提供空間位置影像的SPECT,這時候由於整個腦中都充滿了放射活性,因此如果是收集平面影像的話,只能得到在某些方向上的投影,影像會亮成一團,沒有診斷上的價值;在骨骼掃描的局部影像中,我們要觀察患部是否有Tc-99m MDP局部攝取增加或減少的情形,因此會選擇解析度較佳的平面造影,有時候也可以針對該區域收集不同角度的影像,至於會不會使用SPECT呢?一般來說,除非我們懷疑頭部可能有癌症轉移的情形(例如鼻咽癌),或者是骨盆、腰椎處因為平面的影像不容易分辨骨骼有重疊之處,我們才會用SPECT來收集影像,以區分病灶處的位置,不然的話以骨骼掃描放射性藥劑都集中在骨骼表面的情況來說,用平面造影就足夠了。
接下來我們再針對這兩種影像收集的模式深入了解一下,我們分別就影像矩陣的大小-時間以及成像方式和影像處理的方式來探討,首先要談的是影像收集的矩陣大小,我們以有可能會同時使用SPECT和Static兩種模式的bone scan為例來說明,由於detector的大小是固定的,因此理論上所使用的影像矩陣越大,解析度應該會越高,不過由於受限於準直儀的關係,影像解析度在256×256時已經達到極限了,在平面影像的時候,會採用256×256的格式,收集時會收集到500~1000 k counts,所需的時間約為200~300秒左右,而SPECT呢?在count數足夠的情況下,會採用128×128,如果count數不足,也可以改用64×64,每3度收集一張影像,每張影像收集的時間大約是20~30秒,收集360度的影像,寫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什麼SPECT不也用256×256這種解析度較高的模式來收集呢?原因是一張影像要能夠供人判讀除了解析度要夠之外,影像的飽和度也必須足夠,我們以256×256平面影像收集500 k counts,每秒的count數為3 k的情況來算,平均每個像素所收集到的count數為500000÷(256×256)=7.6,所花的時間為500÷3=166秒,也就是說如果要用這種方式來收集SPECT的資料,以每張畫面166秒,用雙detector收集360度,每3度1張影像資料來看,每個detector就要收集60張影像,總共會花上166分鐘,這麼長的時間,應該沒有幾個人撐的住不會亂動,所以這是不可行的方式,那如果我們就用128×128來收集呢?在相同的計數密度7.6的情況下,每張畫面所收集到的總計數值為7.6×128×128=124 k,在每秒有3 k的情況下,所需的時間為124÷3=41秒,整個收集完畢只要花上41分鐘左右,實際上我們只要收集20~30分鐘就能有相當不錯的影像,所以說SPECT是以犧牲部分的解析度為手段,來達成收集到立體影像的目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成像和影像處理的方式,平面的影像所呈現的是放射性藥劑在體內某個角度的投射影像,而SPECT則是多個角度投射影像的總和,我們要能夠從影像上來分辨出病灶,那麼病灶處和周圍組織就必須要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對比,如果說病灶位於身體的表層,周圍組織的活性又不高,那麼我們用平面的造影就能很容易的看清楚病灶的外觀和分佈情形,不過如果病灶的位置在身體的較深處,或者說周圍組織的活性也不低的情況下,利用SPECT就會是個好的主意,因為SPECT可以藉著不同的角度的投影,在不同角度中去分開病灶處與周圍組織重疊的現象,然後以FBP將影像像旋轉中心投射後來計算出病灶處的真正位置,或者是以疊代法去計算出病灶處最有可能的位置,同時也獲知放射性藥劑在身體中的立體分佈,這樣就可以增加患處的對比,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應該會比較清楚,有一個病患懷疑肝臟內有血管瘤,我們用Tc-99m標幟RBC的方式來進行檢查,在完成標幟後1個小時開始檢查,一開始先作了肝臟的6個角度的平面造影,以圖1和圖2分別是前和後面的影像為代表,看不出有什麼樣的問題,接著進行SPECT的檢查,結果如圖3,在心臟周圍找到了2顆不小的血管瘤,這就是SPECT的妙用,在周邊背景頗高,病灶又深藏在體內的時候,利用SPECT的高對比和立體位置,對於病情的診斷上,會很有幫助。最後再來看一下4個選項的敘述, (A)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對比度,(B)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空間關係位置C)SPECT影像能提供三度空間(3D)影像,而平面影像不能 ,都是正確的敘述,只有(D)SPECT影像能比平面影像提供更好的空間解析度是錯誤的。

圖1 ANT view
圖2 POST view
圖3 SPECT

33 下列有關核醫平衡態血池心臟功能檢查(equilibrium blood pool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的敘述,何者正確? (A)以list mode方式取像時,不會同時記錄心電圖訊號 (B)在計算心舒功能(diastolic function)上,以list mode方式取像較frame mode方式不準確 (C)以list mode方式取像,所得到的影像品質會較frame mode方式差 (D)以list mode方式取像較以frame mode方式占用更多電腦記憶體

關於list mode和frame mode的比較請參考93年第1次高考第64題,這兩種模式純粹只是記錄的方式不同,在影像的品質以及計算時,都沒有差異,由於list mode在記錄影像資料時會耗費大量的記憶體,以及將資料還原成影像時所需的時間又太久,因此目前的影像記錄方式已經都是採用frame mode的了,不過最近PHILIPS所販售的camera卻出現了一種介於frame和list mode之間的一種記錄方式,它基本上是以framr mode的方式來記錄影像資料,可是它提供了一種全dector記錄的方式,實際上的運作模式根據官方的說法應該是在記錄影像時,可以同時提供多組的影像紀錄方式來同步進行,也就是說不論你所設定的影像矩陣、放大的比例以及每張畫面收集的秒數為多少,在記錄的時候都會以最嚴苛的條件來進行,例如我們要收集1個SPECT的影像,我們採用了A.64×64,zoom=2,20 ssec/frame的模式以及B.128×128,zoom=1,10 ssec/frame和C.128×128,zoom=1.5,40 ssec/frame這三種設定來去測試到底哪一種方式所收集到的影像最符合經濟效應,也就是說找到一個可以不用花那麼長的時間同時解析度的影像也可以接受的平衡點,此時camera就會以128×128,zoom=1,40 ssec/frame的方式來記錄,然後在進行影像重組的時候,再將所收集到的資料分別解算成A、B和C三種不同的影像格式,然後提供使用者來參考。根據官方的說法,這種方式對於使用者來說提供了相當優秀的研究工具,可惜我們醫院後來沒有採購此廠牌的儀器,因此也無法提供完整的測試報告了。


34 下列何種藥物可合併使用於腎性高血壓之腎臟檢查? (A)Phenobarbital (B)Captopril (C)Dipyridamole (D)Diamox

關於腎性高血壓之腎臟檢查請參考94年第1次高考第14和15題,還有95年第2次高考第26題,答案是(B)Captopril,檢查的過程可以參考新公佈的SNM腎原性高血壓的診斷中文版,(A)Phenobarbital是新生兒在懷疑膽道閉鎖進行膽道攝影時所必須先服用的藥物,它是一種誘發酵素產生的藥物,能促使膽紅素的合成及排泄,這在區分新生兒黃疸是肝炎或是膽道閉鎖時很有用,因為在新生兒肝炎時,肝細胞會因為發炎或是中毒等情況而無法將膽紅素轉化為接合狀態而排泄至腸道中,這和因膽道閉鎖所造成的膽汁不會排泄至腸道的情況很像,兩者的處理方式也截然不同,前者需要醫藥的治療而後者則必須開刀來解決。在進行檢查前需連續5天每天2次口服phenobarbital 5 mg/kg,造影時前1小時每10分鐘照一張影像,之後的延遲影像可能會持續到隔天的24小時,如果影像中有出現腸道的影像,就可以排除膽道閉鎖而去治療肝炎,如果仍然看不到腸道的影像,那麼就有很大的可能是膽道閉鎖了;(C)Dipyridamole是一種冠狀動脈的擴張劑,用在心肌灌注掃描,詳情請參考 95年第1次高考第2題和第18題,(D)Diamox是一種利尿劑,用途是降低腦壓,以前在做HMPAO腦灌注掃描前會先服用以降低腦內的背景值,不過因為效果並不明顯,所以後來慢慢的就比較沒有人這樣做了。


35 加馬攝影機的光電倍增管輸出之電脈衝大小和下列何者成正比? (A)加馬射線的數量 (B)加馬射線的能量 (C)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序 (D)放射性藥物的分子量

目前較新型的加馬攝影機大致上的可接受的加馬射線能量範圍大致上在56~511 keV之間(這是取各廠牌的中間值),碘化鈉晶體的厚度皆為3/8英吋,9.5 mm,因此在加馬攝影機所可以容許的範圍內入射的γ-ray在撞擊到閃爍晶體被阻擋下來後,會發光然後被光電倍增管給偵測到,這中間發生的事可以參考92年第1次高考中的敘述:
『閃爍法是最早偵檢游離輻射的方法,當輻射在發光材料中損失能量時,會使該材料中的電子躍遷到激發狀態,當由激發態回歸基態時便發射光子,這種光子可以觀測到,而且可以定量的與輻射作用聯繫起來,激發態回歸基態的時間在10E-8~10E-9秒之間的話,就叫做螢光發射(fluorscence),如果時間久一點的話就叫做燐光現象(phosphores)。要讓純的NaI晶體具有發光的特性,必須在液態氮中的低溫才行,因此為了讓該晶體能在室溫下使用,必須加入一些微量的雜質,打亂原本排列整齊的晶格,才能讓碘化鈉晶體能讓大多數人使用,經過許多測試後發現,在晶體的製造過程中,每l%的NaI會加入0.1~0.4mole的Tl,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些加入的不純物我們稱之為活化中心(activator)或是發光中心(Luminescent center),一般常見的有NaI(Tl),ZnS(Ag),以及CdS(Ag),其中核醫最常使用的就是NaI(Tl)。』,因此當入射的γ-ray能量較強的時候,所能激發的可見光就會較多,自然PM tube接受到的光訊號就越多,也就是題目所說光電倍增管輸出之電脈衝會越大,之後加馬攝影機中的PHA脈高分析儀就會再以PM tube的訊號做判別,來決定要保留或是捨去該次的訊號,這部分請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44題,所以說此題的答案是(B)加馬射線的能量。


36 Dipyridamole注射後,病患呼吸困難,應立即投予何種解藥? (A)Aminophylline (B)Inderal (C)Phenobarbital (D)Caffeine

在使用dipyridamole來進行藥理性壓力的心肌灌注掃描時,病人有嚴重支氣管痙攣、肺部的呼吸疾病(例如氣喘或肺部高血壓)、先前因嚴重肺部疾病而做插管治療、全身性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嚴重二尖瓣疾病、先前對dipyridamole或adenosine有過敏反應等病史者,就不能使用這兩種藥物進行血管擴張性壓力的檢查;需要用含有甲基黃嘌呤藥物來控制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不能用血管擴張劑來進行檢查,這些病人應該使用會增加心收縮力/心跳速率的藥物來進行檢查,有輕度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也可以進行用血管擴張劑的壓力相檢查,但在檢查前須先吸入治療支氣管氣喘或痙攣的albuterol藥物。病患有較嚴重的(2到3級)心房心室傳導阻斷或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的病人不能使用adenosine來進行檢查,因為其會有抑制傳導(SA+ 竇房到AV房室結)的反應,血管擴張藥劑其他的禁忌症包括:嚴重主動脈狹窄、嚴重阻塞性肥大性心肌病變和嚴重姿態性低血壓,另外在懷孕及正在哺乳的婦女也不建議使用dipyridamole或adenosine。因此如果一時不察,病患發生不舒服的情況時,就必須立即替病患注射(A)Aminophylline來緩解相關的症狀,其中藥理作用的原理則請參考95年第1次高考第18題。另外(B)Inderal是一種β-blocker治療血管疾病的藥物,可以降低心跳數,(C)Phenobarbital是新生兒在診斷膽道閉鎖時的輔助用藥,在34題中有簡單的介紹,(D)Caffeine則是咖啡因。


37 Tc-99m的半衰期為6小時,星期一早上6:00測得某樣品有Tc-99m 100 mCi,則星期二早上6:00該樣品約剩多少放射活性? (A)6.25 mCi (B)12.5 mCi (C)25 mCi (D)50 mCi

Tc-99m從星期一早上6:00放到星期二早上6:00,一共經過了24小時,以半衰期6小時來說是已經經過了24÷6=4次的半衰期,因此原始的活性已經降為(1/2)^4=1/16,所以活性就變成100×(1/16)=(A)6.25 mCi。


38 以點射源作閃爍攝影機造影視野的均勻度(uniformity)測試時,點射源必須放在距離攝影機至少多少倍可用造影視野(UFOV)的地方? (A)2 (B)5 (C)8 (D)10

這題是在定義何謂點射原,印象中不知道是在放射物理還是輻射防護的書中有提到,只要射源和偵測器的距離大於射源最大尺寸的(B)5倍以上,那麼該射源就可以被視為點射源,不過題目的問法我倒是看不太懂,不曉得是不是要問這個。我想另外要談到的,就是γ-camera的intrinsic QC要怎麼作,所謂的intrinsic QC就是說將攝影機的準直儀卸下來,直接以晶體赤裸裸的面對射源,去觀察能量的設定以及各光電倍增管的輸出均勻度,更進一步還可以來對每根PM tube來進行微調,依目前我們醫院所擁有的兩家不同廠牌的儀器來作比較,先講GE奇異的機器,由於已經將準直儀卸下來了,因此這個時候所需要的射源強度要很小很小才行,根據工程師的說法,大概要調整成50 k counts/sec以下才行,使用的射源為Tc-99m,是放在針頭裡,距離detector大概是2公尺左右的距離,然後才來進行QC的流程;西門子的機器呢,由於並沒有裝好準直儀時的外在QC的程式,是已經將intrinsic QC預設為標準的流程,因此只能以點射源來作QC,操作的時候是將Tc-99m(或是其他核種)裝在一特定的瓶子中,液體的體積只能是剛好一滴,如果能更小的話更好,然後將兩個detector的距離拉到最大,再將射源放在兩detector中間拉出來的支撐金屬架上,射源和detector的距離大約只有50~60公分左右(我沒有實際去量),因為射源的體積夠小,因此也算是點射源,射源的強度也是要調整在50 k counts/sec以下才行,然後兩台機器都一樣,用程式下去跑一跑,就可以看結果了,兩家公司在結果的判讀上有著不同的規範,只要非均勻度落在規定的範圍內就可以,如果超出範圍的話,在非人為失誤的情形下,就必須再次調整一下機器才行。


39 在迴旋加速器(cyclotron)中行14N(P,α)11C反應,則迴旋加速器中所放置的靶(target)是: (A)14N (B)11C (C)2He (D)1H

N-14的原子序是7,質量數是14,
P是質子,
α是He原子核,原子序是2,質量數是4,
C-11的原子序是6,質量數是11,
以反應式14N(P,α)11C來看,左右兩側分別代表反應物和產物,兩邊的質量數加起來都等於15,我在其他書上查到C-11的生產方式還有B-10(d,n)-->C-11;B-14(p,α)-->C-11,不過不論生產方式為何,反應式的左方就代表反應物,也就是所謂的靶,因此題目應該只是要考你看不看的懂反應方程式的意義吧,答案是(A)14N。


40 Ga-67造影使用何種準直儀最理想? (A)低能量平行孔 (B)中能量平行孔 (C)高能量平行孔 (D)超高能量平行孔

Ga-67的能峰為位於93 KeV(37%),185 KeV(20.4%),300 KeV(16.6%),有的書上會提到還有394 KeV(7%),因此在進行造影時應使用(B)中能量平行孔,其他的請參考95年第2次高考第53題,在準直儀的設計和使用上,對於能量越高的核種,裡面用以阻隔散射和非垂直入射γ-ray的鉛隔就會越厚,不過因為鉛隔一厚,相對的可通過視野的區域就會越少,也就是靈敏度會下降,因此有時候中高能的準直儀會刻意將孔洞做的大一些,然後再標榜它是中敏感或是高敏感的準直儀,由於Ga-67有部分γ-ray的能量較高,因此才會歸類於中能量,如果說要使用低能量準直儀的話,就會像圖1和圖2的比較圖一般,事實上如果我們用高能量或者是超高能量的準直儀來造影也不是不行,就如同前面寫的,能量越高的準直儀鉛隔會越厚,所以會造成靈敏度下降,照一張影像的時間會加長許多,而且當鉛隔一厚,影像上還可以清楚的看到鉛隔的形狀,影像就會變的很醜陋(如圖3),所以說選擇適合的準直儀式很重要的,不過如果是要同時照Ga-67和Tc-99m MDP的話,就必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參考95年第1次高考第73題),還有這裡所討論的都是針對準直儀的材質是鉛為前提,如果說是使用密度比鉛還大的材質,那麼自然準直儀中隔(septa)就不會那麼厚,屆時在準直儀的使用上,就必須有新的考量了。

圖1用低能量準直儀照Ga-67
圖2用中能量準直儀照Ga-67
圖3用高能量準直儀的鉛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