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188Re(Sn)HEDP 用於治療骨癌造成的骨痛(bone pain),其β-粒子在骨癌組織的平均射程(mean range)約為多少mm? (A)1 (B)2 (C)3 (D)4

94年第2次高考第79題有一些用於治療骨癌造成骨痛藥物的資料,裡面有列出Re-188 HEDP發射β-粒子的資料,其中Re-188的β-粒子能量分佈有兩個,射程也就有兩種,分別是0.73 MeV, 2.7 mm以及0.79 MeV, 3.1 mm,所以看起來答案應該是(C)3 mm,不過要答對這種死背的東西,真的是得非常用功,或者是運氣很好才行。


72 放射碘治療前應食用之低碘飲食(low iodine diet)不包括下列何者? (A)深海魚肉 (B)新鮮水果 (C)新鮮肉品 (D)綠色蔬菜

剛好在97年第1次高考第68題中我有列出一份低碘飲食的參考建議表,我再將其列在下面,其中(A)深海魚肉是富含碘的食物,因此要做放射碘治療的話,最好不要吃。
下面的食物都不可以吃:
1.維他命和食品添加劑:要確認包裝上的標示,如果有含碘就不可服用
2.海帶和海藻:含碘量極高,在亞洲食物中很常見,因此除非你是專家,否則少吃亞洲的食物
3.海水魚和有殼海鮮:通常含有很豐富的碘
4.含碘的食鹽:要確認包裝上的標示,要購買不含碘的食鹽
5.牛奶、冰淇淋和優格:你有可能在喝咖啡或者是吃玉米片(起司口味)時吃到
6.煙薰或加香料的肉類食品:例如培根、火腿、香腸、義大利香腸(加蒜味或辣味)等等,新鮮的肉品則可以食用
7.非常鹹的食物:洋芋片、灑鹽的棒狀零嘴、加鹽的堅果
8.市面上販賣的白吐司、小圓麵包,如果是家裡或者是社區麵包店做的全麥、裸麥或者是碎麥麵包則可以食用
9.市面上販賣的披薩,家裡作的則OK
10.罐裝蔬菜和水果,新鮮和冷藏的則OK
11.即溶咖啡,滴流式或過濾式的則OK
12.茶,包括花草茶和檸檬茶
13.亮紅色的食物、藥丸或膠囊,有一些紅色的食用染料會含碘


73 下列關於甲狀腺攝取率的檢查方法,何者錯誤? (A)口服Na123I 3.7 MBq,24小時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B)口服Na131I 0.37 MBq,24小時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C)口服Na99mTcO4 74 MBq,30分鐘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D)注射Na99mTcO4 74 MBq,30分鐘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關於甲狀腺攝取率的檢查方法可以參考核醫入門中的SNM裡的Thyroid uptake一文,不過因為我一直沒去翻譯它,可能要先看一下英文版的,我會第一優先將其翻譯完畢,在這篇參考文章中測量甲狀腺攝取率所使用的藥物及劑量以及測量時間分別為:
I-131:口服0.15~0.37 MBq,24小時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I-123:口服3.7~7.4 MBq,24小時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Tc-99m:靜脈注射74~370 MBq,15~30分鐘後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
有些單位也會收集2和6小時的影像來作為協助性的判讀(僅限於放射碘),因此只有(C)是錯的,因為Tc-99m如果用口服的,就必須等身體吸收後才會跑到甲狀腺,這樣會受到每個人吸收能力的強弱不同而導致無法確定何時是最佳的測量時間,這增加了測量時的不確定因素,為什麼測量的時間這麼重要,因為Tc-99m並不像放射碘可以較長期的停留在甲狀腺濾泡細胞中進行合成甲狀腺素的過程,Tc-99m會進入甲狀腺只是很單純的巧合,身體一時誤判其為碘才會將其運輸進甲狀腺細胞中,不過一旦發現Tc-99m無法進行下一步的有機化的生化反應時(請參考94年第1次高考第24題),就會將Tc-99m自甲狀腺中排出,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抓對正確的時間來做甲狀腺造影的話,得出來的甲狀腺攝取率數值可能就會低的可憐。


74 閃爍攝影機之能峰對準(photopeak setting)應多久做一次? (A)每日 (B)每月 (C)每半年 (D)每年

目前對於閃爍攝影機到底要多久進行什麼項目的QC並沒有強制的規定,除了單位內自行訂定的品管規則外,一般都是單位內自己進行較容易執行的QC,較麻煩,耗時較久的QC項目,則多半是由廠商的維修工程師來當做例行性的保養,像每天例行要做的QC就會是蠻單純的項目,包括影像均勻度的測試以及確認攝影機的能峰是否有偏移,作法有兩種,一種比較偷懶的方式是不卸除準直儀,直接以平板射源(通常是使用Co-57)來收集影像,這種稱之為extrinsic外在的QC,另一種是卸下準直儀以點射源(通常是使用Tc-99m)來收集影像做intrinsic內在的QC,不管是哪一種,儀器的軟體都會幫我們計算出影像不均勻的程度以及該核種所測量出來的能峰是多少,不過由於在有裝置上準直儀時所做的QC,所入射的γ-ray會因為受到準直儀鉛隔部分阻擋的關係,而使得入射的能量會耗損而略為偏低一點點,因此如果說是只要每天看看camera的能量設定有沒有偏移的話,利用extrinsic外在法或是intrinsic內在法都可以,不過如果說攝影機因為電壓不穩、溫度有劇烈變化、電子干擾等情況導致能量有偏移時,例如說Tc-99m的能峰是140 keV,可是攝影機量出來卻是135 keV時,就必須進行能量的校正,這個時候就必須移除準直儀,以點射源以無干擾直接入射至閃爍晶體的方式來調整才行;最後答案是(A)每日。


75 幾何校正(geometric calibration)為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品管項目之一,下列有關幾何校正的敘述何者錯誤? (A)每日應執行幾何校正 (B)安裝(installation)時應執行幾何校正 (C)盛裝放射藥物(radiopharmaceuticals)之容器(vial)改變時應執行幾何校正 (D)劑量校正器的游離腔(ion chamber)修理後應執行幾何校正

目前關於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校正可以參考好文欣賞中核能研究所國家游離輻射標準實驗室袁明程先生所撰寫『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原理與品保』,我在96年第2次高考第1題裡也有引用裡面的敘述,裡面有提到當(B)新安裝或者是(D)修理過後應該要執行幾何校正,所以說(A)的敘述是錯誤的;至於(C)容器改變時要不要做,我倒是認為不需要,容器的改變應該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材質的改變,一個是體積的改變,以一般核醫常使用的核種Tc-99m及Tl-201來說,因為都是屬於低能量的核種,因此受到容器材質的影響會比較大,相同的活度如果是放在玻璃瓶中,所測得的活度值就會比放在塑膠針筒中來的低,這是因為玻璃的衰減係數比塑膠高的緣故;相同的活度,如果體積變大的話,所發射γ-ray可與更大面積的偵測器作用,被偵測到的機率更高,因此測得的活度值也越高。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容器的改變是你自己所做的改變,並非是對劑量校正器有所變更,因此只能說由於你自己改變了量測的條件,以至於與原始出廠時的標準校正條件有異,並非是劑量校正器本身發生誤差需要修正,而且對於劑量校正器來說,幾何校正的變異只要在0.95至1.05之間就算OK,因此雖然裝藥的容器有變,但是劑量校正器的幾何效率並沒有變化,並不需要校正,如果說是因為擔心在更換容器之後會影響讀數,需要計算出真實活度的話,坦白講目前國家游離輻射標準實驗室好像也沒有提供這項服務,而且我認為第一核醫科目前給病患的用藥並沒有需要到如此精細的程度,第二就算做了數值的修正,這中間的差值可能還落在儀器的誤差範圍內,因此我認為(C)並不算對。那麼幾何校正要怎麼做呢?假設有一原始標準液體射源其活度為A,我們自原始射源中取出0.5 mL的射源,測量後得知其活度為C,然後把0.5 mL的水加回去原始的標準射源,測量後得知其活度為B,如果說不考慮射源的幾何效率的話,理論上A應該就是等於B+C,可是實際上只有A是已知活度的標準射源,B和C都是經過劑量校正器所測定的數值,因此必然會因為有幾何上的變化而影響到測量值,為了知道這因為體積變化對測量值所發生的變化是否在容許範圍內,因此我們就可以來測量C在不同體積時劑量校正器讀數的變化,我們把C/(A-B)稱之為幾何差異CF,然後希望0.95≦CF≦1.05。其中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有一Tc-99m標準射源5 mL,總活度15 MBq,以5 mL針筒吸取0.5 mL,進行幾何差異測試,量測結果可A=15. MBq,B=13.3 MBq,C則是從0.5 mL逐漸以每次增加0.5 mL體積的方式測量到5.0 mL,C的測量數值會因為體積的增加而逐漸的增加,經過計算CF值後,如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不同體積下,劑量校正器的CF值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這就是幾何的校正。


76 輻射度量樣品總計數為300±12,背景計數為30±5,淨計數為M±N,則M+N 為: (A)253 (B)270 (C)283 (D)287

這題和93年第2次檢覈考第39題考的題型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進行實驗誤差的處理,詳細的公式推導請自行參閱教科書,這裡就直接進行數字的計算,首先淨計數的意思總計數減去背景計數,在不考慮實驗誤差的情況下,淨計數就是300-30=270,所以M=270,接下來處理實驗誤差的部分,淨計數的標準差是總計數的標準差平方加上背景計數的標準差平方之後再開根號,就是12×12+5×5=169,√169=13,因此N=13,所以淨計數為就是270±13,因此M+N=(C)283。


77 體外輻射防護之重要法則是基於四個因素,分別為: (A)時間、距離、屏蔽、能量 (B)電荷、距離、能量、活性 (C)時間、質量、屏蔽、活性 (D)時間、距離、屏蔽、活性

我可能是有一點落伍了,我一直只記得TDS原則,就是時間、距離與屏蔽,至於第四因素就選項的分佈來看,應該不是能量就是活性,既然現在討論的是體外的輻射防護,那麼以γ-ray來說,能量指的是穿透的能力,而活性則是與身體作用的數量,當然是活性比較需要考慮,所以答案是(D)時間、距離、屏蔽、活性。


78 以活度200 μCi的137Cs做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每日檢測,用以判斷劑量校正器是否故障,此稱為: (A)準確度(accuracy)測試 (B)幾何校正(geometric calibration) (C)線性(linearity)測試 (D)恆定性(constancy)測試

下面的敘述多半參考自核能研究所國家游離輻射標準實驗室袁明程先生所撰寫『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原理與品保』的演講文件,題目所敘述的這種使用檢測模式,除了是在測試劑量校正器是否故障外,主要是在測試儀器的reproducibility,也就是長期的穩定性,在每個工作天的一開始都必須進行這項測試,以確定劑量校正器這個用來度量活度的度量儀是OK,實際上的做法是先排除劑量校正器周圍的射源後,再以專用的測試用射源進行一致性的測試,我們目前是以200 μCi的Cs-137來當作校正射源,也可以使用密封性Ra-226核種(活度不得低於10 μCi),以及其他可發射光子之密封性核種(活度不得低於50 μCi),然後將射源置入劑量校正儀之中,選擇任何一種常用核種的測量條件,例如Tc-99m或者是Tl-201,然後連續測量10次,取其平均值當作標準A,然後將日後每次的測量值B來進行計算並記錄下來,我們會希望(A-B)/A的值會介於-0.05到0.05之間,如果說每天的測量數值都可以符合上述的標準,那我們就可以認定劑量校正儀的穩定性相當的好;除了這個方法外,在我們的劑量校正儀說明書上也有另一種測試的方法,是直接記錄Cs-137以Cs-137測量條件時所測量出來的活度,畫成圖表然後根據Cs-137的衰減表來觀察測量值與理論值的差異,藉此去評估儀器的穩定度,因此這題的答案應該是(D)恆定性(constancy)測試,至於(A)準確度(accuracy)測試是建議每年作一次檢測,這是利用可追溯至國家標準的射源,目前核能研究所有使用Co-57,Ba-133,Cs-137以及Co-60等核種,測量的時候會採用上述兩種以上的射源,連續測量10次,根據劑量校正儀的平均讀數B和標準射源所標示的活度A來去計算準確度,(A-B)/A,希望這數值會小於等於10%;(B)幾何校正(geometric calibration)的測量方式在第75題已經提過;(C)線性(linearity)測試是以高活度短半化期射源(Tc-99m,約4 GBq)置入劑量校正儀中,測量活度與時間的變化,然後以低活度之量測值為參考值,回推每一量測點的實際活度值,然後去計算理論上因時間衰減所應變化的數值與實際上測量到數值的差異有多少,另一種做線性的方式,是利用一系列可以重疊在一起的鉛管,因為鉛管的衰減係數已知,因此將Tc-99m置入不同數目的鉛管中後,就可以量測和計算理論值和實際值的差異,這也是做線性的一種方式。


79 下列何者為閃爍攝影機的均勻度(uniformity)測試方法? (A)非本質法(extrinsic method)、本質法(intrinsic method) (B)共平面法(coplanar method) (C)計數法(counting method) (D)列陣法(array method)、動度法(pitch method)

測試γ-camera的均勻度(uniformity)是每個工作天都必須進行的測試,這項測試是讓γ-camera收集來自均勻的射源的γ-ray,然後觀察最後輸出至螢幕上的影像是否均勻,藉以評估camera的整體表現,測試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將平板射源擺在camera上的extrinsic method,一種是卸除準直儀後的以點射源收集影像的intrinsic method;由於理論上camera收集到的應該是非常均勻的γ-ray,所以說最後輸出的影像應該也要非常均勻才對,如果影像呈現不均勻的情況時,輕則是光電倍增管的輸出不均勻,這可經由調整來處理,重則可能如96年第2次高考第12題以及97年第1次高考第73題,就需要更換零件才能解決,在extrinsic method中,我們觀察到的是camera整體的表現,做法是以均勻的平板射源收集至少4000 counts的影像,然後計算影像中計數值最高H和最低L的差距,(H-L)/H,就可以知道影像的不均勻程度為多少,這部分camera的QC軟體會主動計算出來,接下來就看各單位的QC規則為何來進行判別,過關的話就可以開始一天的工作,如果無法通過品管規則的話,就必須進行儀器的調整,直到過關才能開始使用γ-camera;至於intrinsic method則是將準直儀卸下,利用點射源來收集影像,由於此時的攝影機並沒有準直儀的保護,因此必須要特別小心不要碰撞到閃爍晶體,而且此時僅需要極微量的活度,以Tc-99m來說,大概只要100 μCi以下就足以進行QC,射源與偵測器的距離建議要在偵測器FOV的4~5倍以上,例如FOV為50×50 cm,那麼射源與偵測器的距離就最少要200~250 cm,這樣才能將點射源發射的γ-ray視為是平行入射且均勻分佈,不過後來有些廠商也研發出了自己的校正方法,射源與偵測器的距離大概只要30公分左右,雖然γ-ray並非平行入射,但是廠商(西門子)自行設計了校正的方式,因此射源倒並不一定得擺那麼遠才行。因此這題的答案是(A),至於其他的選項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在(C)計數法(counting method)方面,我曾讀過在某些地方測量靈敏度的方式有一點像這個,作法是記錄每次收集相同count數影像的時間差異不能超過5%,例如收集一個影像需耗時15分鐘,那麼在相同環境下,每次收集相同計數值影像所需的時間差異不得大於15×60×5%=9秒鐘,不過是不是可以用在這選項的說明我就沒什麼把握了。


80 貝克(Bq)是什麼單位? (A)expoure (B)dose equivalent (C)absorbed dose (D)activity

貝克Bq是活度的國際制單位(SI unit),它的定義是每秒鐘有1個原子衰變,它的活度就是1貝克,因此答案是(D)activity,其他選項中,像侖琴就是(A)expoure曝露的單位,西弗(Sv)就是(B)dose equivalent等效劑量的單位,而戈雷(Gy)就是(C)absorbed dose吸收劑量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