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FDG PET對下列何種癌症偵測效果較佳? (A)直腸癌 (B)攝護腺癌 (C)腎癌 (D)膀胱癌

這題在96年第2次高考第79題已經考過了,由於(A)直腸癌已經是健保所給付的項目,因此偵測效果良好是無庸置疑的,其他的3個選項都算是泌尿系統的一部份或者是周邊的組織(攝護腺),由於18F-FDG主要是經由泌尿系統排除,因此在排泄的途徑出現藥物聚積的話,就會比較難去判定到底是腫瘤的攝取亦或是排泄的殘餘,當然這並不是沒有方法來克服,譬如說進行導尿或者是喝大量的水來幫助排泄,但是既然題目要問的是何者的偵測效果較佳,(A)直腸癌才是較好的答案。另外根據健保局所提供的資料,全民健保險支付「正子造影」之適應症,包括下列3項:
一、
1.乳癌分期及治療。
2.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不包含腦瘤及甲狀腺癌)、肺癌(非小細胞性)、淋巴癌及黑色素癌之診斷,分期及復發後之再分期。
3.存活心肌偵測。
4.癲癇病灶術前評估。
5.肺癌(SPN)。
6.甲狀腺癌復發後之再分期。
二、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無法分期或診斷者。
三、配合腫瘤治療計畫及療效評估者。
由於國內的健保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加上PET一直是一項較高單價的檢查,因此健保局能同意給付這些項目,這就代表FDG PET對這些項目所列出癌症的偵測結果一定都相當精準,當然對於其他的癌症,FDG PET也一樣能提供相當優異的偵測或癌症分期的效果,只是相對來說,靈敏度和特異性沒有那麼好,不過隨著儀器不斷地進展,尤其是PET-CT的出現後,大大提昇了癌細胞的定位精準度,我們不單單可以注意FDG有攝取的區域,也能夠留意CT上有異常區域FDG的攝取情況,至於即將問世的PET-MRI,未來對於腫瘤的偵測與分期,更是達到另一個高深的領域,所有的醫療人員也都得隨之不斷進修,才能夠趕得上科技的進步。


32.下列何種檢查可測得癲癇之特定代謝功能變化? (A)正子斷層造影(PET) (B)單光子斷層造影(SPECT) (C)磁振造影(MRI) (D)X光電腦斷層(CT)

關於癲癇在核醫影像上的應用,可以參考一下95年第2次高考第61題,在癲癇發作時病灶區的腦細胞會出現異常的放電現象,這時候病灶區的血流量會大增,而該處的腦細胞的葡萄糖代謝也會出現明顯增加的情況,在核醫我們可以利用99mTc-ECD或者是99mTc-HMPAO來觀察到因腦血流增加而出現的局部攝取增加的影像,在PET則能夠用18F-FDG來觀察到代謝增加,也就是葡萄糖攝取量增加的區域。在一些是因為腫瘤壓迫腦血流,或者是先天性腦血管發育障礙的患者,利用MRI可以精準的定位出病灶所在而協助進一步的治療,例如腦內低度星形膠質細胞瘤、神經節、神經膠質瘤、動靜脈畸形和血腫等所引起的癲癇,因為MRI 對軟組織的高解像力的確是個診斷率很高的工具,不過因為這是核醫的考題,因此題目上會特意加上"代謝功能變化"的字眼,這部分是PET的強項,利用腦細胞對18F-FDG的攝取量變化,就能得知病灶區域的代謝狀況,所以答案是(A)正子斷層造影(PET),(B)單光子斷層造影(SPECT)目前能做到的只是觀察到血流的變化,至於(C)磁振造影(MRI)則比較難去加以界定,當然它能提供絕佳的軟組織影像,在癲癇的診斷上有非常大的幫忙,而且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RI)還可以提供生理及生化的訊息,如腦部血流量及代謝情形,不過就癲癇來說,它主要是利用在神經元活動較強烈的區域,血流的增加超過組織從血液中吸收氧氣的增加,因此在毛細管後的血管含氧血紅素對脫氧血紅素的比例提高。含氧血紅素與脫氧血紅素對磁場的反應不同, 因此可偵測到信號的強弱。不過這樣子還是只能觀察到血流增加的情況,這和99mTc-ECD的結果是相同的,只是解析度更高罷了,這還是稱不上真正的代謝功能,至於(D)X光電腦斷層(CT),它只能提供解剖方面的影像,而且在腦部的影像中,因為腦組織的密度差異不大,因此就癲癇的應用上,還是MRI的解析度略勝一籌。


33.發現心肌灌注缺損,進一步以正子斷層造影評估心肌存活(viability)時,應使用下列何種放射製劑? (A)11C-palmitate (B)13N-ammonia (C)15O-water (D)18F-FDG

這題請參考100年第1次高考第41~43以及45題,實際的操作方法請參考100年第2次高考第33題
核醫用於心臟方面檢查的藥物有很多種,下面這個表格算是一個總整理:

用於平面及SPECT的藥物
標幟用於血池方面
99mTc-albumin
99mTc-RBC
用於心肌梗塞
99mTc-pyrophosphate
111In-imciromab pentetate
用於血流灌注
201Tl-thallous chloride
99mTc-sestamibi
99mTc-tetrofosmin
99mTc-teboroxime
99mTc-nitrido dithiocarbamate[Tc-N(NOEt)2]
用於PET的藥物
用於血流灌注
82Rb-rubidium chloride
15O-water
13N-ammonia
用於測量代謝
11C-acetate
11C-palmitate
18F-FDG

其中11C-acetate是用於測量氧氣的消耗量,11C-palmitate是用於測量脂肪酸的代謝率,18F-FDG是用於測量葡萄糖的代謝率,這三者都可以用於評估評估心肌存活(viability),不過11C-acetate和11C-palmitate都必須以時間-活性曲線的方式來計算清除率以及血清動力學,使用起來有點麻煩,加上目前國內衛生署尚未核准這兩項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因此使用18F-FDG不需計算,光光從影像上就可以直接判讀,這些優勢使得大部分的使用者會比較喜歡使用(D)18F-FDG。


34.EKG gated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檢查時,regional EF image是指: (A)將stroke volume image減去end-diastolic image (B)將stroke volume image減去end-systolic image (C)將stroke volume image除以end-diastolic image (D)將stroke volume image除以end-systolic image

心臟在人體中最大的功用就是個幫浦,因此為了確定這個重要器官能夠正常的運作,就必需針對心臟的生理以及解剖作相關的檢查以確認心臟的功能一切正常。在核醫的檢查中,能夠以非侵襲性的檢查來評估心臟的功能,其中兩個最主要的檢查就是心肌灌注掃描以及這次題目所問的心室搏出分率的檢查,為了方便接下來的解說,首先就必需針對一些比較重要的名詞加以定義,這些名詞包括:
EDV(end-diastolic volume)舒張末期的容積:這是指在心臟舒張末期,腔室裡完全充滿血液時,血液所佔的體積。
stroke volume:心搏血量,指的是心室收縮時所排出的血液容積,這邊有件值得注意的事,雖然說左右心室的EDV並不相同,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兩心室的心搏血量應該要相同,而且範圍在80~100 mL之間(東方人為60~80 mL),這是因為血液都在循環系統裡面移動,左心室打出去的血會擠壓相同的血液量進入右心室,同樣的,右心室打出去的血會擠壓相同的血液量進入左心室,如果兩者的體積不相同,就有可能是心臟瓣膜或是心室擴大等等的問題。
cardiac output:心臟的輸出量,是一分鐘內任一心室所輸出的血液容積,通常可以將心搏血量乘以心跳速率來求出這個數值。
ejection fraction:搏出分率,這是臨床上經常使用到的數據,這是由心搏血量/舒張末期的容積所得出來的數據。
接下來我們來稍稍複習一下心臟的生理學,首先看看當心臟收縮的時候,各部位的心壁會作怎麼樣的運動,首先左心室的長軸最少會縮短20%,而短軸則至少縮短40%,這時候各部位的心壁都會向內收縮,其中anterior wall前壁收縮的幅度最大,是左心室幫浦功能的主要出力的部位,心室中隔會變厚且微微往左心室中心移動,心尖則是移動最少的部位,在這些心壁移動的過程裡,如果有一部份的心壁移動的幅度減少,我們通常會稱之為hypokinetic,如果完全沒有移動就叫做akinetic,如果說在心臟收縮時,有部份心壁不但沒有向內縮,反而是向外擴張,那就叫做dyskinetic,這種通常是因為先前心肌受傷所致,而且患者可能有動脈瘤存在的可能性很高。
在心臟舒張的時候,一開始心肌會開始放鬆,不過心室的容積並沒有變化,這時候心室內的壓力會快速的下降,這段期間叫做isovolumic relaxation等容舒張,然後等心室的壓力降到比心房的壓力還小時,心瓣膜就會打開,開始了快速填充血液的時期,接下來則是第三第四階段的心室舒張,血液慢慢地填充至心室裡面,最後在心房強力收縮atrial kick(以增加血液充填心室)下,結束了舒張的行程。
心臟無時無刻如此認真的工作,其背後主要的能量供應來源就是冠狀動脈,其中負責供應最大出力左心室的血管有三條,分別是左前降支LAD,左迴旋支LCX以及右冠狀動脈RCA,其中LAD主要是負責左右心室中隔septum以及前壁和側壁的頂端,LCX主要是供應左心房以及側壁的底端,而RCA則供應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左心室的下壁,以及一部分的心室中隔。在正常的情況下,每公克心肌細胞所接受到的冠狀動脈的血流供應量為0.6~0.8 mL/min,舒張時的血流量會比收縮時多一些,另外當運動的時候,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能會增加為原先的4~6倍。如果說冠狀動脈的管徑狹窄到只有平常的50%,對於心臟的血液供應量還不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當狹窄的程度達到70%時,對於血液的流動就會有很明顯的阻礙,當患者在運動時就會有很明顯的不舒服感,如果已經堵塞了90%以上,那連休息的時候都會感到不舒服了。
現在題目希望知道regional EF image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裡因為是採用EKG gated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翻譯成中文就是利用心電圖監控下的放射核種心室掃描。一般來說是利用99mTc標幟紅血球的方式來進行,因此我們可以收集到心室在不同心跳階段,因為腔室大小不同情況下的影像,這種方法用來評估左心室的搏出分率時相當準確,掃描時偵測頭要置於患者的左前斜位LAO,也因為這種方式是利用影像來測量心室的搏出分率,因此題目才會一直提到要用那裡的image來作計算。
不過我們醫院比較少用題目所敘的"regional"語詞,通常我們在說EF時,通常指的就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整個的ejection fraction搏出分率,或者說是global EF,因為在測量心室的搏出分率時,我們很難去單單只看一部分的EF,當然在軟體的處理上,的確是可以將心室劃分為幾個等分來看看那裡的收縮會比較差,目前我們的影像處理程式是要你決定心室的中心點在那裡,然後再將心室作六等分的切割,就像下圖一樣,不過因為這樣的計算結果會因為影像處理者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要看心室的收縮有無異常,例如前面所提到的hypokinetic、akinetic或dyskinetic,這時候就必需使用像99mTc-MIBI或者是201Tl這種會被心肌細胞攝取的藥物,才能夠觀察到心室壁的運動收縮狀態wall motion,這個時候才能精準的描述出那個部位的心肌收縮有問題,這時候才會使用"regional" wall motion的用語。現在題目最主要還是在詢問EF的計算方式,根據前面一開始的定義,ejection fraction,搏出分率就是心搏血量/舒張末期的容積所得出來的數據,也就是(C)將stroke volume image除以end-diastolic image,其中stroke volume的計算方式就是將舒張末期減去收縮末期的血量。

左圖是左心室舒張末期的影像ROI,中間和右邊則分別是舒張和收縮末期的影像,我們先在左圖中決定心室的中心位置,軟體就會將心室切割成六等分,數字代表的是該區域的搏出分率,數字越大代表收縮越好。

35.Captopril強化腎臟核醫檢查(captopril-enhanced renal scintigraphy)中之captopril,其藥理特性屬於下列何者? (A)β-blocker (B)β-agonist (C)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D)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gonist

腎臟在身體裡扮演了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形成、濃縮尿液並排泄代謝廢棄物,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以及體液量,這些功能大多數都要靠腎絲球的過濾才能完成,因此腎臟雖然只佔體重的0.4%,但卻佔了心臟輸出血量的20~25%。因此如果說患者的腎動脈出現狹窄的現象,不管是起因於先天性血管畸形,或者是後天的血管硬化,在入腎血量減少的情況下,腎絲球的過濾速率就會隨之下降,而身體為了要維持正常的腎臟生理功能,就會釋放出血管加壓素angiotensin來維持腎絲球過濾速率GFR,麻煩的是這種血管加壓素又不是只作用腎臟的血管,連週邊的血管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患者的血壓就會跟著升高,加上腎臟佔了心臟輸出血量的20~25%,腎動脈一旦狹窄,心臟也需多花一些力道才能將血液送入腎臟裡,這兩個因素都都會導致患者的血壓升高,因此這種因為腎動脈狹窄而引起的高血壓就稱之為腎原性高血壓。那核醫在這裡可以幫的上什麼忙呢?我們可以讓患者吃captopril,這是一種(C)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它可以抑制angiotensin I轉換成真正具有功能的angiotensin II,因此血液中血管加壓素的濃度就會減少,這樣腎絲球的過濾速率就會隨之下降,這部份的詳細原理可能需要參考94年第1次高考第14題的敘述。既然讓患者服用captopril會讓GFR產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測量高血壓患者在吃captopril前和吃captopril後的GFR數值,如果兩者的數值出現有意義的差距,那麼高血壓患者是因為腎動脈狹窄所引起的機會就會非常的高,這樣就可以考慮在狹窄的腎動脈處利用氣球擴張或者是放入支架,把血管弄通了,高血壓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另外關於腎血管性高血壓還可以參考95年第2次高考第26題,檢查的過程可以參考網站裡核醫入門中SNM標準程序的腎原性高血壓的診斷中文版,答案是(C)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captopril)。


36.前哨淋巴造影(lymphoscintigraphy)可從下列何種途徑給與放射製劑?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靜脈注射 (D)動脈注射

這題在98年第2次高考第66題考過,當時的敘述為:
前哨淋巴結造影是一種利用淋巴管中的淋巴球會吞噬外來物的特性,而將顆粒狀放射性藥物經由皮下注射而進入淋巴系統,這樣藥物就會被淋巴結中的淋巴球吞噬,於是我們就能夠看到注射藥物處附近的淋巴管及淋巴結的位置,因此如果注射的位置是位於腫瘤的位置或者是腫瘤的週邊,那麼我們就可以找到位於腫瘤附近的淋巴結,在這些淋巴結中離腫瘤最近的那一顆(有時有兩顆或更多)淋巴結,因為看起來就像是在看守著腫瘤,所以我們就稱它為前哨淋巴結,在一些會利用淋巴來轉移的腫瘤像是乳癌,在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前,如果能夠先找到所謂的前哨淋巴結,將其取出進行化驗,如果說這個淋巴結中並沒有出現癌細胞,那麼就代表癌細胞尚未藉由淋巴系統轉移出去,因此開刀時僅需將腫瘤切除,而不必像傳統的方式還必須將整個腋下淋巴結群切除,造成病患日後復原上的困難,傷口也會小很多,因此這也是乳房外科學會所推行的在乳房腫瘤切除前建議先作核醫的前哨淋巴結造影的原因。注射藥物的時候由於必須採皮下注射,要知道皮下注射是非常非常痛的,因此注射前必須先注射一些麻醉藥,此外如果說針不小心戳到血管的話,除了會見到淋巴結外,也會看到肝、脾臟的影像,因為這些顆粒狀藥物會進入血液循環,然後被位於肝、脾臟的巨噬細胞吞噬而顯出影像來。關於這整個檢查的參考資料非常的多,除了可以參考SNM中『黑色素瘤的淋巴攝影及前哨淋巴結定位之程序導讀』,另外在97年第1次高考第62題96年第1次高考第1題94年第1次高考第50題也都有相關的敘述,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37.測量甲狀腺的放射碘吸收,除了測量頸部甲狀腺區域的每分鐘計數(cpm)外,通常還要測量身體何處做為校正以摒除非特異血液活性(blood pool activity)? (A)後頸部(posterior neck) (B)大腿(thigh) (C)心臟(heart) (D)主動脈(aorta)

關於24小時碘攝取量測試的資料可以參考95年第1次高考第6題,計算甲狀腺攝取率radioiodine uptake(RAIU)的公式則為:RAIU=(脖子-大腿)/(藥物-背景值)*100%,至於正常值一般來說24小時的攝取率是10~35%,4小時的攝取率則為6~18%,計算的例題可以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74題,會測量(B)大腿(thigh)的活性來當作背景活性,主要是我們在作任何計測時,都需要扣除環境的背景活性,所得的數值才是淨計數,因此就實務上來說,整個檢查的流程應該是:
1.患者來報到,此時先測量實驗室的背景值BGlab,接著測量含碘膠囊的活性A放射碘
2.患者將藥吃下去,跟患者約定隔天同時段要回來掃描(如需作1小時或4小時的測量則另約時間)。
3.隔天患者再來報到,理論上應該再測一次實驗室背景活性,不過如果實驗室並沒有污染的話,沿用昨日的背景值即可。
4.測量患者甲狀腺處的活性A脖子
5.測量患者與脖子同粗處的大腿活性A大腿
接下來我們檢視一下這些數據:
患者吃下去放射碘的淨計數應該為(A放射碘-BGlab),
脖子的淨計數應該為(A脖子-BGlab),
大腿的淨計數應該為(A大腿-BGlab),
那我們想知道的是甲狀腺的活度,由於脖子的淨計數是包含了甲狀腺和脖子的計數值,因此我們只要將脖子處的活性扣除,就可以知道甲狀腺的計數值,不過麻煩的是我們沒辦法測出脖子單獨的活性有多少,因此就只好找個跟脖子差不多粗的位置,因為非甲狀腺組織理論上在經過24小時後,組織的含碘量應該都差不多低,因此就可以測量跟脖子差不多粗的大腿處,來當作虛擬的脖子,這就是為什麼要測量(B)大腿(thigh)活性的原因,在測量完這些數據後,就可以開始作甲狀腺攝取率的計算,按照前面所敘甲狀腺攝取率就是甲狀腺中的碘活性佔膠囊中放射碘的百分比例,因此就等於(脖子減去大腿)/放射碘,計算式為[(A脖子-BGlab)-(A大腿-BGlab)]/(A放射碘-BGlab),這樣簡化後就可以得出前面所列出來的公式RAIU=(A脖子-A大腿)/(A藥物-BGlab)*100%,不過因為兩者的測量時間相差了24小時,因此還需要考慮衰變的因素,因此所得的數據最好再除以0.917(131I半衰期約為8天),把衰變的因素去除掉,才會是正確的數據。


38.腎上腺髓質造影,使用下列何者偵測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 (A)131I-MIBG (B)131I-NP-59 (C)131I-hippuric acid (D)131I-RISA

關於偵測嗜鉻細胞瘤所使用藥物(A)131I-MIBG的資料,請參考97年第一次高考第66題98年第2次高考第75題中的敘述,其他的選項(B)131I-NP-59這個藥物是用於偵測腎上腺皮質的問題,請參考99年第1次高考第16題 (C)131I-hippuric acid這就是131I-OIH,用於測量ERPF,請參考99年第2次高考第13題,(D)131I-RISA可用於測量血液容積,這部份請參考100年第2次高考第9題


39.第一次穿流式心臟檢查(first pass cardiac study)通常以何種角度取像? (A)右前斜位照(right anterior oblique view) (B)左前斜位照(left anterior oblique view) (C)右側位照(right lateral view) (D)左側位照(left lateral view)

第一次穿流式心臟檢查基本上是個蠻古老的檢查,這是一種專門用來觀察右心室搏出分率的檢查,我們藉由從患者的頸靜脈快速的注射體積很小活度約20 mCi的放射性藥物,來觀察藥物從頸靜脈,回到右心房,然後一起離開到達右心室,然後繼續移動下去,再順著肺、左心房最後是左心室而進入體循環中,因為藥物的體積很小,注射的速度又很快,因此藥物在移動的時候比較不會散開,而讓我們能夠單獨觀察各腔室的影像,這種注射的方式就是所謂的彈丸式注射法,檢查所使用的藥物因為只要是能量解析度較好的99mTc類的藥物就可以,因此絕大多數是使用最便宜尚未標幟藥物的99mTc,檢查的時候因為是要觀察右心室的影像,因此攝影機的角度自然會以能最清楚看到右心室的角度去造影,這角度就是(A)右前斜位照(right anterior oblique view)30°(RAO 30°)。這個檢查的影像請參考99年第1次高考第36題,不過因為放射性藥物一旦流經左心室,開始體循環後,很快的這些藥物就會散至全身的血液中,體積就會變大,因此等再度回流至右心房時,所見到的影像就會變成整個心臟裡都充斥著放射活性,這樣的影像就沒辦法拿來作精準的計算,因此整個影像可用的時段只有從藥物自頸靜脈注射開始,到左心室完全收縮將血液打出去為止,時間相當的短暫,我們是收集32秒鐘,但是其中真正可用的資料只不過10來秒而已,因此為了在短短的時間內收集到足夠可分析的資料,就只好用一些非常的手段,首先就是要使用高敏感度的準直儀增加所收集的γ-ray數量,再者就是[32×32]這個超級小的影像矩陣提高影像的計數密度,這兩者搭配的結果,雖然可以達成我們的需要,不過也犧牲掉影像的解析度,整個影像坦白講真的是模糊的可以,而且其中最麻煩的是因為為了要放大影像的倍率(zoom=3.2),讓心臟的影像稍稍清楚些,攝影機的視野FOV整個就是小的可憐,在這麼小的FOV下,要將心臟安全的納入,坦白講難度真的是很高,因此我們會在排好患者的照相位置後,先行注射低於0.1 mCi的99mTc,來作為排位置的"哨兵",這樣藉由微弱的影像可以調整一下攝影機的位置,以便正式注射時能收集到位置正確的心臟影像,這些小劑量的99mTc在經過全身循環後,對正式攝影時的影像干擾也低到可以忽略,不過由於這個檢查的影像解析度真的太差,往往同一筆資料由同一個人處理數次,結果的差異都不算小,因此經常讓人很困擾,加上過去我們專門用來作first-pass檢查的攝影機已經報廢,後來購買的攝影機都沒有再加買高敏感度的準直儀,因此就沒有再作這項檢查了。


40.下列有關第一次穿流式心臟檢查(first pass cardiac study)的敘述,何者錯誤? (A)注射藥物的靜脈最好離心臟近一些 (B)快速注入小體積的放射製劑比慢速注入大體積者為佳 (C)若採用single-crystal加馬攝影機進行檢查,則使用放射製劑的輻射劑量可以比使用multicrystal加馬攝影機時為低 (D)採用18號針頭注射會比採用24號針頭為佳

這項檢查可以參考97年第2次高考第19題94年第2次高考第71和72題,這項檢查因為是要觀察心臟每個腔室的收縮和舒張的狀況,因此最理想的狀況是從頸靜脈注射的放射性藥物進入右心房的時候不要散掉,可以一口氣同時進入右心房,同樣的也可以同時離開來進入右心室,然後進入肺循環,再同步進入左心房以及接下來的左心室,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況,所使用的藥物的體積是越小越好,藥物的活度濃度則要高一些,才能夠在小體積的情況下維持足夠高的活度供造影用,另外在注射的時候也有些要訣,首先盡量(A)選擇離心臟近一點的血管,這樣藥物流到心臟的路徑越短,藥物越能聚在一起不散開,這樣所收集到的影像在作分析時的正確性比較高,事實上這項檢查主要是用來作右心室搏出分率的評估,雖然說也可以用來計算左心室的搏出分率,不過因為含放射性的血液進入右心房和右心室時還勉強是聚成一團的血液,一進入肺部再流至左心房時,其實放射性血液的體積就變大了,而且也不是一口氣流入左心房,因此這時候要用這部份的資料來評估接下來的左心室搏出分率,坦白說誤差就有點大了,因此這就是從離心臟較近處的頸靜脈注射比較好,而且為了能夠快速的將藥物注射完畢,我們會採用21號以上的針頭,這個號碼越小針頭就越粗,這樣流量才會大,另外我們還會在針筒上接一個耐壓管,這是一種管徑較粗的管子,質地較堅固,在瞬間高流量的情況下管子不會膨脹而降低流速,因此(B)和(D)選項的敘述也是正確的,至於(C)若採用single-crystal加馬攝影機進行檢查,則使用放射製劑的輻射劑量可以比使用multicrystal加馬攝影機時為低的敘述,其實因為照相時是採用RAO右前斜30度的方來照相,我們只瞄準心臟那一小小塊的位置來照相,因此這時候不管是單一偵測頭或者是多偵測頭的攝影機,都只利用到直接面對心臟的那顆偵測頭,所以並不會因為有其他的偵測頭的幫忙而能夠減少放射藥劑所使用的劑量,因此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