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放射免疫分析法之標準曲線,X軸代表: (A)時間 (B)活性 (C)受測物質之濃度 (D)每分鐘之計數

放射免疫分析法也就是RIA競爭法,詳細的內容請參考97年第2次高考第55題,關於標準曲線更深入的探討則請參考93年第1次檢覈考第8題以及第14題
我們在進行放射免疫分析的時候,是將待測血清加入試管中,去測量其中特定物質的濃度,測量的方式是有兩種,一種是競爭法,也就是傳統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另一種則是IRMA(immunoradiometric assay)可以翻譯成免疫放射分析法,俗稱三明治法,一般來說,放射免疫分析指的都是RIA競爭法的檢測方式,如果採用的是IRMA法時,則會額外說明是用三明治法來進行檢測,在臨床的使用上,什麼東西要用RIA檢測,什麼要用IRMA來檢測,都並不一定,這都必須看廠商所設計出抗體與抗原之間的親合力與專一性夠不夠來決定,這部分在第25題時再來做仔細的說明。
那到底標準曲線是什麼東西,要怎麼作出標準曲線,做好了又該如何使用?接下來就逐一的說明。
標準曲線什麼是:在放射免疫實驗室中,最重要的儀器就是γ-counter,不論你是用競爭法或者是三明治法,最終都得利用γ-counter來計讀待測物的計數值,可是我們所想要知道的並不是像這樣的資料,而是有實際意義的濃度單位,譬如說每毫升中有多少毫克這類的數據,因此如何將計數值轉換成濃度,就需要使用到標準曲線。
標準曲線的製作方式:首先我們將數個由試劑廠商所提供的已知濃度(大部分是低、中、高濃度)的待測物(標準溶液)依平時相同的實驗步驟進行後,利用γ-counter來測量,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已知濃度物質的計數值是多少,將這些數據以X軸為濃度,Y軸為每分鐘計數cpm的方式標記起來,將這數個標記點連接起來,就可以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就是標準曲線。
標準曲線的使用方式:傳統的方式是拿未知物的計數值去對應標準曲線,看看在這條曲線上該計數值(Y軸)對應到的濃度(X軸)是多少,這個方式挺累人的,而且人為的誤差很大。在現行的γ-counter中,我們可以將標準溶液所測得的數據輸入γ-counter中,或者一開始就使用γ-counter裡的專門程式來測量標準溶液的計數值,不論何者,γ-counter都會計算出一條最符合所得到數據的線性方程式,那麼在γ-counter產生並記錄下標準曲線之後,當我們進行相同檢測項目的時候,γ-counter就會主動將待測物的cpm值輸入標準曲線的線性方程式,然後計算出相對應的濃度值,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需要辛苦的拿著標準曲線圖來對來對去了。
所以說這題的答案就是X軸代表(C)受測物質之濃度,另外Y軸代表的是(D)每分鐘之計數cpm,至於核醫另一個常見的圖time-activity curve,是一個用來描述ROI區域中放射活性隨著時間變化的圖表,最常見用來測量腎絲球的過濾速率,這種曲線圖的X軸就是(A)時間,Y軸就是(B)活性。


22 下列何者對甲狀腺功能的測定,為最佳之篩選試驗? (A)TSH + T4 (B)TSH + Free T4 (C)T4 + T3 (D)T3 + TSH

甲狀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泌甲狀腺素來調控體內新陳代謝的速率,關於甲狀腺素的製造過程請先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20題。甲狀腺所製造的T3及T4在自腺體釋放至血中後,其中99%以上會與血中之結合蛋白(TBG,prealbumin及albumin)結合,只有不到百分之一呈自由狀態,稱為Free T4及Free T3,由於只有自由狀態之激素才具生理活性,因此我們如果想知道甲狀腺的真正生理功能,就必須去測量Free T4及Free T3,不過因為Free T3的測量方法較困難,因此臨床上多半只測量Free T4。
另一個關係到甲狀腺功能的,就是TSH(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甲狀腺促進素,是一種由腦下垂體所分泌用來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的一種賀爾蒙,它會受到血液中T3和T4的負回饋控制,簡單的說就是原本腦下垂體會分泌TSH來刺激甲狀腺製造T3和T4,可是當血液中T3和T4濃度足夠時,就會反過來去抑制腦下垂體分泌TSH,這樣就可以避免甲狀腺製造出過多的甲狀腺素,因此監測血液中TSH的濃度,也是一個監測甲狀腺功能的好方法。
因此在理想的狀況下,要得知甲狀腺的真正功能,最好的選擇就是(B)TSH + Free T4,不過有些臨床醫師認為既然測量Free T3這麼麻煩,在大部分情況下體內TBG的量又不會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Free T4及Free T3的量應該和total T4以及total T3會呈現平行的關係,所以說要監測total T4以及total T3的變化,就可以知道體內甲狀腺功能的變化,所以他們會習慣以T3、T4以及TSH來監測病患的甲狀腺功能,當懷疑病患罹患的疾病會影響到TBG總量時(請參考
94年第1次高考第25題),或者是total T4以及total T3的數值和臨床症狀不符合時,才會乖乖的檢測Free T4。


23 下列關於腫瘤標記的敘述中何者錯誤? (A)可作為癌症治療效果的評估用 (B)可作為對癌症高危險群的觀察 (C)可作為癌症治療後,可能復發的評估 (D)可作為癌症篩選的唯一指標

腫瘤標記的研究我記得是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不曉得多久了,只是那時都還在研究的階段,還沒有應用在臨床上。我們所說的腫瘤標記,其實就是一些由身體內的正常細胞或良性及惡性腫瘤細胞所分泌產生的物質,包括細胞表面抗原、細胞質內蛋白質、酵素或荷爾蒙等,所以說正常人的身上也會測的腫瘤標記的存在,只是根據研究和統計的結果,發現到到當病人有惡性腫瘤時,他們體內的某種蛋白質的濃度(也就是所謂的腫瘤標記)可能會有異常增加的情況。不過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體內有發炎的現象時腫瘤標記值也有可能會升高,女性在月經期間也有些腫瘤標記的數值會增加,因此可知它的特異性並不如想像中來的高,在加上有的時候就算腫瘤已經長得很大時,腫瘤標記的數值也不見得會上升,所以說我們在看待腫瘤標記的檢測值時,必須要清楚的知道幾件事:
1.腫瘤標記並不是應用來診斷癌症的首要方法,只是一種參考的輔助工具。
2.檢驗值正常,並不代表沒有病;而檢驗值異常,也非一定有癌症。
3.檢查結果有異常時需要由專業醫師作進一步的評估及更精細的檢查。
目前腫瘤標記用途大多在評估癌症病患在治療及癒後追蹤的情況,例如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前會先測量CEA這個腫瘤標記的數值,手術後以及日後追蹤病情變化時也會持續的監測CEA值的變化,當病患的CEA值上升時, 我們就會懷疑是不是大腸的腫瘤又復發,才會導致CEA值的上升;或者是當我們在以藥物治療癌症時,如果某些特定腫瘤標記的數值有下降時,我們也會認為該治療藥物對於該腫瘤的確是有療效。
所以說就題目的選項來分析,只有(D)可作為癌症篩選的唯一指標是錯誤的敘述。至於臨床上常用腫瘤標記的資料則可以參考
91年第1次高考第45題


24 放射免疫分析時,同一批實驗中,抽樣重複檢測可評估下列何者? (A)準確度 (B)精密度 (C)靈敏度 (D)線性

每次要討論(A)準確度或(B)精密度時,我都會想起過去老師常用的例子-射箭,我們所射的箭如果越靠近靶心, 就代表(A)準確度很高,這也是臨床上一直在追求的事,如何找出最佳的檢測方法,以便能真正評估病患的病況,不過要知道箭有沒有射中靶心,也就是檢測的結果是否真正代表病患的狀況,這在臨床工作的我們無從得知,也無法改善,這部份的工作必須交由研究學者及開發廠商去研發並改進檢測的方式,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心的將每次的檢測作到最完美,這樣即使將同一個檢體重複進行好幾次分析,所得到的實驗結果也都相去不遠。以射箭來說就是每次都有辦法把箭射到同一個地方,不管是射到靶心或是旁邊的柱子,這就是我們我們所要求的(B)精密度,然而在追求精密度的路上,卻會因檢測技術的限制而無法突破瓶頸,以放射免疫分析的工作來說,某些實驗會因為抗體的設計不夠完美,導致會產生交叉反應,或者說實驗中用來吸取檢測藥劑的定量滴管或其他儀器本身的誤差,都會造成即使是相同的檢體,所得到的檢測結果也會在一定的範圍內搖擺,至於這種偏差的程度要到多大,在精密度的品管上才算有意義,這就必須由各實驗室自行訂定,隨著不同的檢測項目,偏差的許可程度也都會有所不同,因此題目所敘述的重複檢測就是在評估實驗系統的(B)精密度。另外關於(C)靈敏度以及一些相關的名詞解釋就請參考一下92年第1次高考第42題


25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體間的何種反應? (A)物理 (B)化學 (C)免疫 (D)遺傳

由於放射免疫分析是利用抗體和抗原之間會有專一性結合的特性,因為所有抗體都是針對目標物抗原上的特殊辨識位置而設計的,因此不論是精確度或者是準確度都是不容置疑的。而為何抗原和抗體會有這麼緊密而專一的結合,這就必須從抗體的基本結構說起,人體所製造的抗體一種由淋巴B細胞所分泌的蛋白質,它是由四條蛋白質長短鍊所組成,簡單來講就像一個Y字,Y字上端的兩個區域就是抗原和抗體的結合區域,是由數目不等的胺基酸所構成,在不同的數目和種類之排列組合下,就會產生出千變萬化的與抗原結合區域。
抗體上這些與抗原結合的區域為什麼能夠和抗原進行像鑰匙和鎖這樣高特異性的結合?這中間牽涉到的機制很複雜,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在抗原和抗體之間能夠互相吸引,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反應,關於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的作用力有哪些呢?以下的敘述應該是在高中化學的範圍,稍微回憶一下即可。首先因為並沒有牽涉到金屬離子與負離子之間的共價鍵,我們要敘述的都是屬於非共價鍵的結合,這些作用力包括了:
1.靜電吸引力,是抗原和抗體之間不同胺基酸官能基上因正負電性不同所產生的吸引力,也可稱之為庫倫力。
2.氫鍵,由於抗原抗體立體結構上的吻合,使得其分子上的氫氧原子互相吸引而出現的吸引力。
3.凡得瓦力,這種力量較微弱,是因為分子之間的極化而產生的微弱引力,一般來說,分子的尺寸越大,所產生的力量就越大,不過還是很小就是了。
4.疏水作用力,這個不曉得算不算在分子間吸引力,不過這高中化學應該是沒教過吧?就是當兩個非親水基在溶液中接觸的時候,由於彼此的接近造成對水分子的排斥,將兩分子間的水分排除,進而促進了抗原與抗體之間的緊密結合。
上面所列出的這4種力量,都和距離有及大的關係,只有當兩分子間的距離非常接近時才會發生,因此抗原與抗體之間立體結構的相吻合,才能夠提供如此近距離的接觸機會。 也由於這些讓抗原與抗體結合的機制太過複雜,分子間的作用力並不能歸類於物理或化學反應,因此歸類在(C)免疫反應應該是蠻恰當的。
雖然說抗原與抗體之間的結合具有相當專一的結合力,也就是說理論上1個抗體只會與1種抗原結合,那麼為何在進行放射免疫分析的時候,必須要很小心的避免交叉反應呢?因為待測物體是由許多蛋白質所組成,因此在其表面上就會有許多個不同可供抗體結合的位置,也就是抗原的存在,今天因為體內的賀爾蒙或是蛋白質本來就會有很相近的結構,例如甲狀腺賀爾蒙的T3和T4(請參考
93年第2次高考第37題),檢測試劑的研發廠商不見得能夠篩選並製造出專一性最高的抗體,也就是說這個抗體必須是與一個只存在於T4而T3上並沒有的抗原結合,這樣才能夠避免掉交叉反應的發生,當然廠商要販賣這個檢驗試劑就必須要讓交叉反應發生的比例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才能夠保證結果的正確性。由於要詳細的論述抗原與抗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篩選並製造抗體已經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所學範圍,因此就在此打住不談了。


26 放射免疫分析的靈敏度(sensitivity)範圍為: (A)10^-6 M~10^-3 M (B)10^-9 M~10^-6 M (C)10^-12 M~10^-9 M (D)10^-15 M~10^-12 M

放射免疫分析靈敏度(sensitivity)的推估資料請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21題,答案是(C)10^-12 M~10^-9 M。


27 疑似下肢深部靜脈血栓症合併肺栓塞時,應用下列何種放射製劑可以一次注射連續完成下肢靜脈攝影與肺部灌注造影? (A)Tc-99m-MAA (B)Tc-99m-MDP (C)Tc-99m-technegas (D)Tc-99m-sulfur colloid

許多的相關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有60~80%的肺部栓塞是由於深層靜脈的栓塞所引起,可是要診斷出一個人有沒有深層的靜脈栓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病患通常會出現的症狀像是心跳過速、輕微的發燒、出現潮紅狀、腫脹、水腫或者是出現霍門氏病徵(Homan's Sign,將腳趾壓向足背時,測試側小腿肚會感到劇烈疼痛),在很多疾病上都會出現。雖然說深層靜脈的栓塞在平時並非致命性的疾病,可是一旦栓塞的血塊剝落進入循環時,就會隨著血液的運送從右心房流到右心室,接著進入肺動脈然後看血塊的大小而會阻斷了肺小動脈或者是肺微血管的血流,一旦肺部的血液遭到阻塞,臨床上就有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的致命性衝擊。目前要診斷深層靜脈栓塞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非核醫的對比劑血管攝影、都卜勒超音波、CT和MRI等等,核醫的作法呢,則有1.大體積的Tc-99m注射法、2.Tc-99m紅血球標幟法、3.Tc-99m MAA法以及4.In-111標幟血小板或是In-111標幟會結合在血栓處纖維蛋白的抗體等等,由於這裡是核醫的天地,因此我就介紹核醫所使用的方法。
1.大體積的Tc-99m注射法:
這個方法目前我並沒有使用上的經驗,不過從參考資料上看來,似乎是進行靜脈攝影的主流,檢查所使用的藥劑顧名思義就是Tc-99m,比較特別的是這個方法採用兩支各10 mCi/10 ml的Tc-99m生理食鹽水溶液,由病患的足背靜脈同時注射,影像的收集分為兩個部份,一開始先以膝蓋為中心,收集大小腿局部的動態影像,觀察血液的流動是否順暢,接著在Tc-99m循環至全身後,以局部靜態攝影的方式於12分鐘內收集完下肢靜脈的影像。也有一些人將攝影的方式略作修改,譬如說在收集動態影像的時候採取全身掃描的模式,一個人負責注射,另一個人負責以手動的方式配合影像中Tc-99m的流速來移動床板,藉以收集到全身的影像。這種以大體積Tc-99m注射法的好處是所得的影像非常清晰,與目前血管攝影的標準方法-X光對比劑血管攝影相比,所得的資訊極為接近,因此病患可以用此法來診斷或者是做治療後的追蹤,雖然影像的解析度比不上X光對比劑血管攝影,可是在檢查時不必承受注射對比劑時的那種痛苦,而且就算是病患的病情較嚴重,腿已經伸不直時都一樣可以攝影。不過這個檢查也是有它的盲點,雖然說我們可以找到血管阻塞的位置,但是卻不一定代表那裡真的有發生血塊的栓塞,因為當體內有腫瘤壓迫到血管時,影像上也會出現血管阻塞般的影像。
2.Tc-99m紅血球標幟法:
這個是目前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利用Tc-99m標幟紅血球的方式來觀察全身紅血球的分佈狀況,標幟的方法請參考96年第2次高考第4題,我們到目前為止的使用經驗還算不錯,影像的解析度還算不錯,不過因為是利用紅血球標幟的方式進行,因此當標幟的效率不佳時,所收集到的影像就會有點糟糕,另外由於必須比較雙腳的的影像,因此收集影像的時候要將病患的腳擺正,同時也建議不要一次收集身體兩面的影像,因為背側的影像會因為血管遭受到自己腿的壓迫而會呈現血管阻塞的假象。
3.Tc-99m MAA法:
這個方法就是利用2支較大體積的Tc-99m MAA(各2 mCi左右)同時從足背靜脈注射,注射前必須腳踝、小腿以及大腿間綁上多條的止血帶,以阻止藥物流入淺層的靜脈,然後以類似骨骼掃描的方式進行全身的攝影,攝影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以掃描床的移動速度設到最大值,當藥物同時注射的時候開始收集影像,注射藥物的人要控制藥物的注射速度,不要讓藥物的流速快過掃描床的移動速度,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收集到放射藥物在深層靜脈間流動的資訊,有發生栓塞處的血流會較慢,不過這種方式所記錄下來的影像其實還是不夠即時,打報告的醫師還是得盯著螢幕看才不會錯失藥物在血液中流動相關細節。
在第一次的快速掃描後,接著便可以一般的速度再做一次全身掃描,這次要觀察的重點是殘餘在深層靜脈的放射藥物,由於Tc-99m MAA應該已經經由血管運送而停留在肺部,因此血管中應該只會殘留一部分很淡很淡的放射活性,如果影像中出現放射活性的聚積,就代表該處的血管有栓塞的可能性。
最後因為Tc-99m MAA會停留在肺部,因此就可以接著再進行肺部的血流灌注掃描,看看病患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而引發肺栓塞的情況,這樣只要注射一次藥物就可以同時完成兩個檢查,不過同樣也是這個檢查的缺點,因為藥物會卡在肺部,導致我們所使用的劑量不能太高,同時由於藥物不會再循環至全身的血管,所以只能看到部份深層靜脈的影像,無法觀察到其餘位在中或淺層靜脈的情況,影像的解析度也偏低。
4.In-111標幟血小板或是In-111標幟會結合在血栓處纖維蛋白的抗體:
這部份國外所使用的藥物種類不只於此,還包括I-131 fibrinogen等等,都是利用這些放射藥物會聚集在體內有血栓形成的位置,這部份的參考資料較紊亂,我就只進行上述的大概介紹。
在這4個方法中,我們要注意的異常影像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血管有沒有突然消失的情形發生,通常消失的地方就代表該處的血管發生阻塞,身體為了維持血液的運送順暢,會再發展出新的側枝循環,這些都是影像上要注意的地方(此敘述不適用於第4個方法)。第二個要注意的是有沒有出現放射活性聚集的hot spot,這些熱點通常出現於靜脈瓣膜損壞、軟組織發炎的地方,以及靜脈曲張或者是靜脈曾經發炎後以及經放射治療後血管纖維化的地方,這些呈現hot spot的地方,尤其是還出現一節一節的影像時,都是高度懷疑深層靜脈發生栓塞的區域。至於影像的部份,除了可以參考93年第2次高考第58題以及核醫入門中的靜脈影像範例外,我再附上一些圖片以供參考。這題的答案是(A)Tc-99m-MAA,其餘選項中藥物的應用方式就請用網站中考題檢索的功能自行去尋找了。

圖一:一邊注射一邊所收集的全身動態影像。
圖二:第二次所收集的全身靜態影像,腿上一節一節藥物殘留的區域就可能是發生栓塞的地方。

28 對病人資料、檢體、編號登錄錯誤,是屬於: (A)隨機誤差 (B)系統誤差 (C)事物處理錯誤 (D)統計誤差

這題有些在咬文嚼字,一般來說,(A)隨機誤差指的是我們在測量或實驗的時候,因為會有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存在,使得我們的測量值有時會較高有時較低,這就會造成結果會有隨機分佈誤差;(B)系統誤差可以簡單敘述為因為測量系統的不夠良好,導致所得到的數據會一致性的偏高或偏低的情況,以γ-counter為例,如果說儀器的靈敏度不夠,就會導致所測得的計數值偏低,或者是因為實驗室的環境過熱,導致儀器的電子零件產生過多的雜訊等等;(C)事物處理錯誤,這個也沒什麼好定義的,單純就是犯了錯,不過如果這位經常會將病人資料、檢體、編號登錄錯誤的人,不想辦法改掉漫不經心毛病的話,長期下來也可以歸類在系統誤差,處理這種系統誤差的方式,最好請她另謀高就會比較適當;(D)統計誤差應用的範圍很廣,它呈現的意義是當要測量物體的族群量太過龐大,我們無法真正的去一一測量時,就會在這個群體中用隨機的方式去抽取一部份的樣本來進行分析,然後用分析的結果來推測出原始群體的狀態,因為這是用推測的方式,因此中間因為取樣的偏差或是推測或分析方法的不適當,所產生的誤差我們就稱之為統計誤差。現在題目所敘述的情況其實規範的有點籠統,如果就單一事件來說,是屬於(C)事物處理錯誤,不過如果說今天負責登錄的人員的工作量很大,一天要登錄一萬筆資料的話,偶爾因為鍵盤輸入疏忽導致的登錄資料錯誤就可以歸類於(A)隨機誤差,至於每天都很迷糊一直在出錯的人,如果將其表現納入整個實驗室的系統來看,又何嘗不是一種(B)系統誤差呢?所以屬於何種誤差就會因觀察者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單純的來看,應該還是歸類在(C)事物處理錯誤比較適切。


29 使用F-18-FDG造影時,下列何者承受最大輻射劑量? (A)骨骼 (B)骨髓 (C)膀胱 (D)肺

關於正子藥劑所造成的劑量中,承受最大輻射劑量critical organ的相關資料可以參考98年第1次高考第2題,F18-FDG(0.16 mGy/MBq)和F-18-fluorodopa(0.16 mGy/MBq)以及(N-13 ammonia(0.0081 mGy/MBq)的critical organ都是(C)膀胱,只有O-15 water(0.0019 mGy/MBq)是心臟。在美國核醫學會SNM所公佈的F-18-FDG造影參考資料也是如此(是根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Elsevier; 2000:49, ICRP Publication 80.),成人是 0.16 mGy/MBq,幼童則是 0.32 mGy/MBq,承受最大輻射劑量的critical organ都是(C)膀胱,至於為什麽是膀胱,這是因為F-18 FDG和葡萄糖有著些微構造上的不同,導致在隨著血液運行到腎臟時,就會被腎絲球給過濾掉,這部份的資料就請參考98年第2次高考第1題


30 SPECT攝影時,若所設定的投射影像(projection)數目太少,則: (A)出現條狀假影(streak artifact) (B)出現環狀假影(ring artifact) (C)影像無法重組 (D)影像密度偏低

關於(A)條狀假影(streak artifact)或者說是星狀假影(star artifact)的形成原因請參考97年第1次高考第25題,至於題目選項中的(B)出現環狀假影(ring artifact),多半是由於 SPECT攝影時γ-camera的影像均勻度不佳所造成,這部份可以參考97年第1次高考第72題,如果是進行點射源SPECT時所產生的現象則請參考92年第2次高考第11題;(C)影像無法重組這個部份,就我目前的測試結果來看,以一個360度的SPECT來說,就算是每12度收集一張影像,雖然影像的品質不佳,但都還能重組的出來,至於影像處理的極限在哪裡我就沒有再去測試了,以臨床上使用的設定來說,最多也只是會用到每6度收集一張影像,還不至於發生影像無法重組的現象,不過如果真的去設定那種太誇張的攝影條件,例如每90度收一張影像時,或許真的有能會發生;會發生(D)影像密度偏低的情況,是因為當被攝影物體的活度較低或者是收集影像的時間過短才會發生。接下來我想直接看圖會更容易了解當所設定的投射影像(projection)數目太少,所會出現的(A)條狀假影(streak artifact)狀況,我利用一個心臟的假體,灌入少許的Tc-99m,以generator purpose collimator,[128×128]的影像矩陣,每10秒1張影像,zoom=1的條件,然後分別以3、6和12度一張影像的方式分別收集了三組360度的影像,影像是採取FBP濾波反投影的方式處理,圖一是3度時的影像,如果仔細看的話,在影像的邊緣會見到淡淡的條紋狀假影,事實上那裡不應該出現任何影像才對,接下來6度的影像中假影就更清楚一點,在12度的影像裡,傳聞中的條狀或星狀假影就出現了,這告訴我們,在臨床上攝影的時候,每6度收集一張影像應該是可容許的最大極限,至於圖四則又是另一個衝擊,它只是將圖三的影像處理方式由FBP改為疊代法,就立即消除了如此嚴重的假影,證明了疊代法真的是個較精確的影像處理方式,不過在不同影像處理方式,以及影像收集角度會對影像的解析度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就得等下次作個實驗才能呈現出來了。

圖一:3度1張。 圖二:6度1張。
圖三:12度1張。 圖四:12度1張,用疊代法處理。